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節文的意思、節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節文的解釋

(1).謂制定禮儀,使行之有度。《禮記·檀弓下》:“辟踴,哀之至也。有筭,為之節文也。” 孔穎達 疏:“男踴女辟是哀痛之至極也,若不裁限,恐傷其性,故辟踴有筭為準節文章。”《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禮者,因時世人情為之節文者也。” 宋 蘇轼 《禮以養人為本論》:“夫禮之初,始諸人情,視其所安者而為之節文。”

(2).禮節;儀式。 漢 蔡邕 《玄文先生李子材銘》:“凡其親昭朋徒,臭味相與,大會而葬之。鼎俎之禮,節文曲備。”《隋書·經籍志二》:“ 漢 興, 叔孫通 定朝儀, 武帝 時始祀 汾陰 後土, 成帝 時初定南北郊,節文漸具。” 宋 曾鞏 《相國寺維摩院聽琴序》:“五禮之威儀,至於三千;六樂之節文,可謂微且多矣。” 嚴複 《論世變之亟》:“ 中國 尚節文,而西人樂簡易。”

(3).減省文字。《後漢書·應劭傳》:“﹝臣﹞輒撰具《律本章句》、《尚書舊事》、《廷尉闆令》、《決事比例》……及《春秋斷獄》凡二百五十篇,蠲去復重,為之節文。”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節文”是一個多義詞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所差異。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核心含義

  1. 制定禮儀,規範行為
    指通過制定禮儀制度,使社會行為有章可循、符合規範。例如《禮記·檀弓下》提到“辟踴有筭,為之節文”,強調哀悼儀式需有限度,避免過度宣洩情感。司馬遷在《史記》中也提到“禮者,因時世人情為之節文者”,說明禮儀需順應時代和人性而調整。

  2. 禮節與儀式
    指具體的禮儀形式或規範。如《隋書》記載漢代叔孫通制定朝儀後,“節文漸具”,即禮儀細節逐漸完備。

  3. 精簡文字
    指在表達時删減冗餘文字,使内容簡潔。例如蘇轼主張“視人情所安而為之節文”,強調禮制需簡化以貼合實際需求。


二、延伸用法


三、經典例證


“節文”既可指禮儀制度的制定與形式(如、3、8),亦可指文字精簡(如、7)。其内涵始終圍繞“節制”與“規範”,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禮記》《史記》等古籍原文或權威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節文的意思

節文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保持文章内容條理清晰,語言簡練、準确與得體。它是對文筆的要求和評價,尤其在文藝作品中更常用。

拆分部首和筆畫

節文的部首是“言”(yán),它是漢字中的第二個漢字部首。

節文的筆畫數是17畫。

來源

節文一詞最早出現在《周易•系辭上》中,用來形容文章可以編排得有節制、條理分明。

繁體

節文的繁體字是「節文」。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的漢字寫法在形狀上與現代有所不同。目前的節文在古代寫法中可能會稍有差異,但整體意思與用法相似。

例句

1. 他的文章節文有度,很受讀者的歡迎。

2. 這位作家的文筆節文精練,引人入勝。

組詞

節目、節奏、文秘、文采

近義詞

言簡意赅、文字流暢、表達得當

反義詞

碎文、長篇累牍、語焉不詳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