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ppoint virtuous and able man] 薦舉賢能的人
(1).謂進薦賢能之士。《周禮·春官·大司馬》:“進賢興功,以作邦國。” 賈公彥 疏:“進賢,諸臣舊在位有德行者并草萊有德行未遇爵命者,進之使稱才仕用。” 晉 葛洪 《抱樸子·臣節》:“上蔽人主之明,下杜進賢之路。” 宋 蘇舜欽 《乞納谏書》:“夫納善進賢,宰相之事。” 劉師培 《文說·宗騷》:“莫不進賢退惡,據事直陳,此《春秋》之精義也。”
(2).古冠名。《晉書·禮志下》:“ 漢順帝 冠,又兼用 曹褒 新禮,乘輿初加緇布進賢,次爵弁、武弁,次通天,皆於 高 廟,以禮謁見 世祖 廟。” 明 高啟 《贈治冠梁生乞作高子羔舊樣》詩:“進賢峩峩在頭上,此物須當付卿相。” 明 謝肇淛 《五雜俎·物部四》:“進賢,羣臣冠也。”參見“ 進賢冠 ”。
(3).星名。《晉書·天文志上》:“平道西一星曰進賢,主卿相舉逸才。” 元 耶律楚材 《西域和王君玉》之八:“休将真宰陪司命,莫使明星動進賢。”注:“司命,星名;進賢,星名。”參見“ 進賢星 ”。
“進賢”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進賢”指選拔或推薦有德才的人進入朝廷或組織,使其為國家或團體貢獻才能。該詞由“進”(向前、向内)和“賢”(有德才者)組成,強調通過舉薦機制提升人才。
薦舉賢能之士
這是最常見的用法,最早見于《周禮·春官·大司馬》:“進賢興功,以作邦國。”,意為通過選拔賢才來振興國家。古代宰相、官員常以“進賢”為職責,如宋代蘇舜欽提到“納善進賢,宰相之事”。
古冠名
漢代的一種冠冕,如《晉書》記載,漢順帝加冕時曾使用“緇布進賢”冠。
星名
古代天文學中,指代主掌舉薦人才的星辰。《晉書·天文志》提到“進賢星”象征卿相舉薦賢才。
如需查看更多曆史文獻或完整信息,可參考《周禮》《晉書》等古籍或相關地方志。
《進賢》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它由“進”和“賢”兩個字組成。
部首:“進”字的部首是辶(辵),而“賢”字的部首是貝。
筆畫:“進”字由7個筆畫組成,分别是一橫,一撇,一豎,一點,一撇,一橫,一豎。而“賢”字由8個筆畫組成,分别是一橫,丨(豎折),一撇,一橫,一撇,丨(豎折),一撇,一橫。
《進賢》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文獻,最早出現在《孟子·滕文公上》一文中。繁體字“進賢”是對這個詞的繁體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進”字的寫法與現代并無太大差異,而“賢”字的古代寫法則稍有不同。古代有一種寫法将“賢”字的末尾的橫畫中間略微下彎。
1. 隻有不斷地進賢,才能推動社會的發展。
2. 公司領導力求培養進賢之人,為企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3. 他深得父母的寵愛,被譽為家中的進賢之子。
組詞:進賢之路、賢能、賢良、進可攻退可守。
近義詞:拔賢任能、進賢退讓、任賢使能。
反義詞:進退失據、進退兩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