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進賢的意思、進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進賢的解釋

[appoint virtuous and able man] 薦舉賢能的人

詳細解釋

(1).謂進薦賢能之士。《周禮·春官·大司馬》:“進賢興功,以作邦國。” 賈公彥 疏:“進賢,諸臣舊在位有德行者并草萊有德行未遇爵命者,進之使稱才仕用。” 晉 葛洪 《抱樸子·臣節》:“上蔽人主之明,下杜進賢之路。” 宋 蘇舜欽 《乞納谏書》:“夫納善進賢,宰相之事。” 劉師培 《文說·宗騷》:“莫不進賢退惡,據事直陳,此《春秋》之精義也。”

(2).古冠名。《晉書·禮志下》:“ 漢順帝 冠,又兼用 曹褒 新禮,乘輿初加緇布進賢,次爵弁、武弁,次通天,皆於 高 廟,以禮謁見 世祖 廟。” 明 高啟 《贈治冠梁生乞作高子羔舊樣》詩:“進賢峩峩在頭上,此物須當付卿相。” 明 謝肇淛 《五雜俎·物部四》:“進賢,羣臣冠也。”參見“ 進賢冠 ”。

(3).星名。《晉書·天文志上》:“平道西一星曰進賢,主卿相舉逸才。” 元 耶律楚材 《西域和王君玉》之八:“休将真宰陪司命,莫使明星動進賢。”注:“司命,星名;進賢,星名。”參見“ 進賢星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進賢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與内涵如下:


一、核心釋義

進賢(jìn xián)為動賓結構短語:

示例:

《周禮·夏官·大司馬》:「進賢興功,以作邦國。」(意為舉薦賢才、獎勵功臣,以振興國家。)


二、文化背景與制度關聯

  1. 古代選官制度

    「進賢」是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實踐之一,與察舉制、科舉制等選才機制緊密關聯。例如:

    • 漢代推行「察舉孝廉」,要求地方官定期向朝廷「進賢」;
    • 唐代科舉明确「以文進賢」,拓寬人才選拔渠道。
  2. 政治倫理内涵

    在傳統政治文化中,「進賢」被視為君臣的共同責任:

    • 君主需「親賢臣,遠小人」(諸葛亮《出師表》);
    • 臣子應以「進賢」為忠,如春秋時期鮑叔牙舉薦管仲為相。

三、現代延伸與特殊用法

  1. 地名應用

    進賢縣:隸屬于江西省南昌市,地名源于曆史典故。南宋時期,此地因「進賢鎮」得名,寄托「薦引賢才」之意(參考《中國地名語源詞典》)。

  2. 姓氏源流

    進賢氏:罕見複姓,源于周代官職「進賢冠」的司職者,後以官為氏(見《姓氏考略》)。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對「進賢」的動詞性釋義及古籍用例。
  2.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解析「進」「賢」的構詞邏輯及經典文獻出處。
  3. 《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進賢縣」地名沿革考據。
  4. 《周禮注疏》(鄭玄注):記載早期「進賢」制度設計。
  5. 《論語·為政》:「舉直錯諸枉,則民服」——體現儒家「進賢」思想。

網絡擴展解釋

“進賢”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進賢”指選拔或推薦有德才的人進入朝廷或組織,使其為國家或團體貢獻才能。該詞由“進”(向前、向内)和“賢”(有德才者)組成,強調通過舉薦機制提升人才。


二、詳細解釋與曆史背景

  1. 薦舉賢能之士
    這是最常見的用法,最早見于《周禮·春官·大司馬》:“進賢興功,以作邦國。”,意為通過選拔賢才來振興國家。古代宰相、官員常以“進賢”為職責,如宋代蘇舜欽提到“納善進賢,宰相之事”。

  2. 古冠名
    漢代的一種冠冕,如《晉書》記載,漢順帝加冕時曾使用“緇布進賢”冠。

  3. 星名
    古代天文學中,指代主掌舉薦人才的星辰。《晉書·天文志》提到“進賢星”象征卿相舉薦賢才。


三、其他用法


四、例句與文獻引用

如需查看更多曆史文獻或完整信息,可參考《周禮》《晉書》等古籍或相關地方志。

别人正在浏覽...

鼇波敗種寶镈撥船博考徜徉秤友除號攢三集五麤近大旱望雲戴笠故交盜取奠酹斷定多聞強記賦輿坩貝羅根莖格喳乖貳古钗妫女寒瓊和歌和尚菜堅良戒箍矜弘金舌蔽口酒京踦校口形框框浪放流官論年茅塞頓開内涵湓流疲俗千棰打鑼,一棰定聲乾鵲屺岵青蟲簪善覺韶理沙文主義神境時固市梢收生蒜毫隨高逐低簌簌蛻蟬萬感五行生勝夏澇銷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