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詠的意思、稱詠的詳細解釋
稱詠的解釋
稱贊。《北史·李彪傳》:“始 彪 奇 志 及婕妤,特加器愛,公私坐集,必自稱詠,由是為 孝文 所貴。”
詞語分解
- 稱的解釋 稱 (稱) ē 量輕重:稱量(俷 )。 叫,叫做:自稱。稱呼。稱帝。稱臣。稱兄道弟。 名號:名稱。簡稱。稱號。稱謂。職稱。 說:聲稱。稱快。稱病。稱便。 贊揚:稱道。稱許。稱頌。稱贊。 舉:稱兵。稱觞
- 詠的解釋 詠 ǒ 唱,聲調有抑揚地念:詠贊。歌詠。吟詠。詠唱。 用詩詞等來描述,抒發感情:詠梅。詠史。詠懷。詠歎。詠歎調(富于抒情的獨唱曲)。 指詩詞:佳詠。 筆畫數:; 部首:口;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稱詠是漢語中的複合詞,由“稱”與“詠”組合而成,多用于古代文獻,意為稱贊、歌頌。其核心含義是通過語言(尤其是詩文)表達對人或事物的贊美與頌揚。以下從釋義、用法及文化背景分述:
一、釋義與詞源
- “稱”:本義為“衡量”“述說”,引申為“贊揚”。《說文解字》釋:“稱,铨也”,段玉裁注:“铨者,衡也”,後衍生出“稱揚”之義(《古代漢語詞典》第158頁)。
- “詠”:指以詩歌或韻文形式吟誦、抒發情感。《說文解字》:“詠,歌也”,如《詩經·關雎》“詠之不足,故嗟歎之”。
- “稱詠”合成:結合二者,強調以言辭(尤指詩文)公開頌揚,如《後漢書·文苑傳》載文人“稱詠聖德,鋪陳王道”。
二、用法特點
- 對象:多用于對德行、功績、才能的贊美,如稱詠賢君(《漢書》)、稱詠山川(《水經注》)。
- 文體關聯:常見于賦、頌、碑文等文體,如唐代碑刻中“稱詠先人之風烈”(《金石錄》)。
- 近義詞辨析:
- 稱頌:側重口頭或書面贊揚(如稱頌功德);
- 詠贊:更突出詩歌形式的贊美(如詠贊自然);
“稱詠”兼具二者特點,強調文辭的正式性與藝術性。
三、文化内涵
“稱詠”承載儒家“美教化”傳統,如《文心雕龍·頌贊》言:“頌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古代文人通過稱詠傳遞道德理想,如杜甫《北征》“煌煌太宗業,樹立甚宏達”,即隱含對治世的稱詠。其使用需符合“雅正”文風,避免浮誇(《文心雕龍·誇飾》)。
參見:
-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8卷,第109頁。
-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00年,第158、1023頁。
-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 《文心雕龍譯注》,周振甫,中華書局,1986年。
網絡擴展解釋
“稱詠”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稱贊、歌頌。以下為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稱詠”由“稱”(稱贊)和“詠”(歌頌、吟唱)組合而成,表示對人物、事物的贊美和頌揚。例如《北史·李彪傳》中提到李彪因常“稱詠”他人而被孝文帝器重。
二、詞源與用法
-
構詞解析
- 稱:意為贊揚、認可,如“稱歎”“稱許”。
- 詠:原指吟唱詩歌,後引申為通過文字或語言表達贊美,如“詠史”“詠懷”。
兩字結合後,既有口頭稱贊,也有文學化歌頌的意味。
-
古籍例證
《北史·李彪傳》中記載:“公私坐集,必自稱詠”,指李彪在公開和私下場合都主動表達對他人的贊賞。
三、文學中的應用
宋代文人作品中常見此詞。例如:
- 歐陽修《聽平戎操》中“建功立業當盛日,後世稱詠於詩書”,指功績被後人通過詩書記載并傳頌。
- 楊蟠《醉眠亭》中“寂寥不稱詠詩人”,暗含對詩人境遇的感慨。
四、現代語境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稱詠”,但在描述古典文學或曆史人物時仍可見,多用于強調兼具贊揚與傳頌的雙重含義。
若需進一步探究古籍原文或詩詞用例,可參考《北史》《歐陽修文集》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百夫良白狗毖慎薄霧癡骸持久之計創巨初霜磁滞打謾評跋凋缺斷腸花販夫俗子廢措分大小婦人之仁符樣改頭換尾關索歸蕃黃箬歡笑賤宗峻誼欿憾浪籍狼吞虎餐連旬臨難不顧隆思侓魁謬會謬托知己默會末伎醲緑平瑩栖槎怯懼棄妾鼩窦去垢屈柘桡辭仁壽鏡入韻靸霅沈泒神蛟神桃調護挺擢慱慱塗改退兵屯滞外柔内剛珷玞蝦鬼遐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