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傳說中在 句容 句曲山 修道成仙的 茅氏 兄弟。 唐 李颀 《題盧道士房》詩:“秋砧響落木,共坐 茅君 家。” 元 宋無 《遊三茅華陽諸洞》詩之二:“玉案清香徹夜焚,紫煙成蓋覆 茅君 。” 清 俞樾 《茶香室續鈔·句曲玉印》:“ 經元 素事 茅君 ,每歲必禱 句曲 。”參見“ 茅山 ”、“ 茅盈 ”。
“茅君”是道教文化中的經典人物,指在句容句曲山(今江蘇茅山)修道成仙的茅氏三兄弟,合稱“三茅真君”。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茅君指道教傳說中的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他們于西漢時期在句曲山(即茅山)修道成仙,被後世尊為“三茅真君”。茅山因此得名,并成為道教上清派發源地。
文化地位
茅氏兄弟在道教中被奉為茅山派祖師,主司人間生死、災祥。唐代詩人李颀、李商隱等常在詩詞中引用茅君典故,如“秋砧響落木,共坐茅君家”(李颀),元代宋無也有“玉案清香徹夜焚,紫煙成蓋覆茅君”的描寫。
相關傳說
據《神仙傳》記載,茅君學道二十年後乘羽蓋車升仙,留下“茅君騎鶴”的典故。三兄弟中,茅盈(大茅君)被尊為司命真君,茅固(二茅君)為定箓真君,茅衷(三茅君)為保生真君。
延伸影響
茅山道教文化中,三茅真君與煉丹、符箓等傳統密切相關,清代俞樾記載時人“每歲必禱句曲”,可見其信仰影響深遠。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神仙傳》《茅山志》等道教文獻,或參考、3、7、10的詩詞與典故解析。
《茅君》是一個常見的名字,在古代常用于男子的名字,代表着高貴威嚴的意義。
《茅君》分為兩個字,第一個字茅的部首是艸,總共6畫;第二個字君的部首是口,總共5畫。
茅君這個名字來源于古代的命名習慣。茅是一種常見的草本植物,君是古代對統治者的尊稱。
茅君的繁體字為茅君。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茅君的寫法與現代相似。
1. 茅君是這個家族的族長,他得到了大家的尊重和敬愛。
2. 茅君的勇猛和智慧使他成為了一方的領袖。
茅君沒有固定的組詞搭配,根據語境和需要可以與其他名詞、動詞、形容詞等組合使用。
茅君的近義詞可以是君茅、君子、家君等。
茅君的反義詞沒有固定的對應,要根據具體情境來确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