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 代官府派民戶養馬以供軍用的制度。 慶曆 間試行于 河北路 。 熙甯 五年, 王安石 實行新法,遂行戶馬法、保馬法。《宋史·兵志十二》:“戶馬者, 慶曆 中嘗詔 河北 民戶以物力養馬,以備官買。 熙寧 二年, 河北 察訪使 曾孝寬 以為言,始參考行之。” 宋 俞文豹 《吹劍錄》:“弛戶馬、保馬、寬青苗助役錢。” 金 亦有戶馬制。 宋 周煇 《北轅錄》:“馬料供于民,謂之戶馬。”
“戶馬”是宋代推行的一種軍事制度,指官府派民戶養馬以供軍用的政策。以下是詳細解釋:
制度背景
該制度最初于慶曆年間(1041-1048年)在河北路試行,後因王安石變法在熙甯五年(1072年)正式推行,形成“戶馬法”與“保馬法”結合的體系。
實施方式
官府根據民戶的財力(“物力”)分派養馬任務,養成的馬匹由官方收購用于軍事。例如《宋史·兵志十二》記載:“河北民戶以物力養馬,以備官買。”
曆史演變
争議與影響
該制度加重了民戶負擔,部分文獻如《吹劍錄》提到“弛戶馬”的呼聲,但客觀上提升了宋代軍馬供應能力。
注意:部分資料(如)将“戶馬”誤釋為形容家庭繁榮的成語,實際應為特定曆史制度,需以權威史料記載為準。
戶馬(hù mǎ)是一個古老的漢字,由“戶”和“馬”兩個部分組成。它的拆分部首分别是“戶”字的“戶”部和“馬”字的“馬”部,共計12個筆畫。這個漢字的來源比較傳統,主要起源于古代軍事制度。
在繁體中文中,戶馬的寫法與簡體相同,即“戶馬”。繁體字是在中國大陸和新加坡以外的地方,如台灣和香港等地方使用的一種字體。
古時候的漢字書寫方式和現在有所不同。在古代,人們使用毛筆将漢字寫在紙上。字的結構和筆畫的順序和現代有所不同。古代的“戶馬”漢字書寫更加繁複,需要一定的書法技巧和訓練。
示例句:
1. 以參謀長的聰明才智,處理這個局面就像操縱局中的兩萬匹戶馬。
2. 這匹戶馬是一匹名種,非常值錢。
組詞:戶籍、戶主、馬車、馬匹。
近義詞:門馬、門馬合一。
反義詞:門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