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到石頭碎裂,海水幹涸。形容經曆極長的時間。 清 倪會鼎 《與人書》:“倘邀數行,與貴通家商此數種,傳之通邑大都,此為壽我先人,雖石泐海枯,義存無斁。”參見“ 海枯石爛 ”。
“石泐海枯”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指直到石頭碎裂、海水幹涸,形容經曆極長的時間,強調時間久遠且堅定不移。其核心含義與“海枯石爛”相近,但更突出自然事物曆經漫長歲月後的變化。
出處與典故
最早見于清代倪會鼎的《與人書》:“雖石泐海枯,義存無斁。”,表達對先人功業或情誼永恒不變的贊頌。
用法與場景
近義詞
注意:部分資料誤将“石泐”解釋為“泉水”(如),但據權威來源,“泐”本義為石頭裂開,故正确釋義應為“石頭碎裂”。
《石泐海枯》是一個成語,意為“山中的泉水消失,海洋幹涸”,用來形容極為幹旱的情況。這個成語也可以用來形容極度貧瘠或者困頓的環境。
《石泐海枯》這個成語由4個漢字組成。拆分部首如下:
這4個漢字的總筆畫數為33筆。
《石泐海枯》這個成語最早來源于《後漢書·公孫述傳》:“石裡人,少時行漁泛海,至暮方歸。野榆山東有大碓,驅石以碓,泉出其中如矢,腹中懷之以歸。”這段描述中的“野榆山東有大碓,驅石以碓,泉出其中如矢”即是《石泐海枯》的典故。
相比于簡體字“泐”,繁體字使用“洛”,拼音為“luò”,具體的發音和意義與“泐”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石字的上面通常會多加一橫,即“石”字的上面會有兩橫;泐字的寫法中“氵”作為部首的這一部分很小,與現代字中的“氵”不同;枯字則沒有太大的變化,與現代字形相似;海字在古代寫法中“氵”部分與現代寫法中相同,隻是下面的“母”更接近“貝”字。
以下是一些使用《石泐海枯》成語的例句:
一些使用《石泐海枯》成語的組詞:
與《石泐海枯》類似意義的成語有:石沉大海、江河日下、淚如泉湧。
與《石泐海枯》相反意義的成語有:泉涸石枯、山窮水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