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镂身。《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傳贊》:“鏤體卉衣,憑深阻峭。” 李賢 注:“鏤體,文身也。” 南朝 宋 顔延之 《寒蟬賦》:“不假蕤於範冠,豈鏤體於人爵。”
“镂體”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lòu tǐ,其核心含義為“镂身”,即文身(在身體上刻劃圖案的習俗)。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意義:
“镂”指雕刻,“體”指身體,合指在身體表面雕刻圖案,屬于古代文身習俗的别稱。
古籍出處:
文化背景:
古代“镂體”多用于描述邊疆民族或特定群體的習俗,如《後漢書》中的南蠻族群,文身既是裝飾,也可能具有身份标識或宗教意義。
近義詞:
文身、雕青、刺青。
現代漢語中,“镂體”一詞已較少使用,多作為古語或學術讨論中的術語,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後漢書》《寒蟬賦》等古籍原文或權威詞典。
《镂體》是一個漢字詞語,可以用來形容文字、圖案等物體表面或内部有空漏的花紋、圖案。镂體可以是在實物表面雕刻形成的凹凸紋飾,也可以是通過排列組合其他物體形成的有一定深淺以及紋樣的整體。
《镂體》的拆分部首是“金”,表示與金屬相關。它的總筆畫數是16畫。
《镂體》這個詞的來源比較特殊。它最早源自佛教經典《大般涅槃經》中的一段描述:“金縷镂體,五鬘故法”。後來這個詞逐漸被引申為形容物體表面或内部的雕刻紋樣。
《镂體》的繁體字為「鏤體」。
在古時候,「镂體」這個詞的寫法可能稍有不同。例如,在漢代刻石上,有一種寫作「鏤體」的形式。
1. 這幅畫的镂體紋樣細膩而精緻。
2. 大理石雕刻上的镂體圖案非常美觀。
1. 镂空:指物體内部存在空洞或凹凸的空間。
2. 镂空工藝:一種在物體表面雕刻、切割出空洞或凹凸的工藝。
3. 镂空裝飾:指在物體表面雕刻、切割出空洞或凹凸的紋樣裝飾。
1. 雕花:用刻刀、刻刻子等工具在物體表面雕刻出的花紋。
2. 空雕:利用細刻工具在某種材料上進行雕刻形成凹凸紋樣。
實體:指物體表面或内部沒有空漏的狀況,相對于镂體而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