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神情與面貌。《荀子·禮論》:“故情貌之變,足以别吉兇,明貴賤親疏之節。” 晉 陸機 《文賦》:“信情貌之不差,故每變而在顔。” 唐 康骈 《劇談錄·洛中豪士》:“明日復覩 聖剛 ,備述諸子情貌。”《新唐書·武平一傳》:“妖伎胡人、街童市子,或言妃主情貌,或列王公名質,詠歌蹈舞,號曰‘合生’。”
(2).指内心與外表。 漢 劉向 《列女傳·齊田稷母》:“非義之事,不計於心;非理之利,不入於家,言行若一,情貌相副。”
(3).猶神态。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雅量》:“觀其情貌,必自不凡。”《北齊書·魏蘭根傳》:“是時 顯祖 已失德,朝廷皆為之懼,而 愷 情貌坦然。” 朱自清 《中國語的特征在那裡》:“虛字一方面是語句的結構成分,一方面是表示情貌、語氣、關系的成分。”
“情貌”是一個漢語複合詞,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如下:
神情與面貌
指人的面部表情和外在容貌特征。如《荀子·禮論》提到“情貌之變,足以别吉兇”,強調通過外在神情判斷事物性質。晉代陸機《文賦》中“信情貌之不差”也印證了這一用法。
内心與外表的關系
表示内在情感與外在表現的統一或對比。例如漢代劉向《列女傳》中“情貌相副”強調言行一緻,而、3進一步拆分“情”與“貌”的字義:“情”涵蓋情感、情面、愛情等多重内涵,“貌”則指面容或外表狀态。
泛指神态
在部分語境中可理解為整體的神态氣質。如唐代康骈《劇談錄》描述“備述諸子情貌”,即通過神态展現人物特點,、8也支持此釋義。
注意:部分低權威性來源(如)提到“忠誠與恭敬”的引申義,但未見于主流典籍,建議以高權威性解釋為準。
《情貌》是一個漢字詞彙,代表着人的情感和外貌。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心”,表示與情感有關;右邊的部首是“貌”,表示與外貌有關。
根據《漢字源流字典》,《情貌》源自于古代的道家思想,強調人的情感與外貌的統一,在言談舉止中體現出内外一緻的修養。
在繁體字中,《情貌》的寫法為「情貌」。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和現代有一些差異。早期的寫法中,「貌」以豎筆開始,如同「⿱⿳⿸㇏ ㇛ ⺊」的組合字形。後來演變成了現在的「貌」。
一些例句中可以使用《情貌》這個詞:
1. 他的情貌深深地打動了我。
2. 這位演員的情貌讓觀衆們産生了強烈的共鳴。
3. 不要隻看人的情貌,而要更多地了解他們的内心。
和《情貌》相關的組詞有:
情感、情緒、情緒化、情人、情緒化、情感用事、情意綿綿。
與《情貌》類似意思的詞語有:
情緒、态度、觀感、面容、表情。
與《情貌》相反的意思的詞語有:
淡漠、冷淡、無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