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陈的意思、通陈的详细解释
通陈的解释
祷告,祷祝。《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 金满 见真神下降,叩首不迭,志心通陈,求判偷银之贼。”《何典》第一回:“ 活鬼 朝上跪下,通陈了心思,磕了一顿响头。”
词语分解
- 通的解释 通 ō 设有阻碍,可以穿过,能够达到:通风。通天。通气。通宵。通行。通过。通衢。贯通。四通八达。曲径通幽。 懂得,彻底明了:通晓。通彻。通今博古。通情达理。 传达:通令。通讯。通报。通告。通知。通缉。
- 陈的解释 陈 (陳) é 排列,摆设:陈列。陈兵。 述说:陈述。陈情。详陈。陈诉。陈说。 旧的,时间久的:陈旧。陈腐。陈醋。推陈出新。陈陈相因。陈迹。陈皮。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 中国朝代名
专业解析
"通陈"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文言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其核心含义可理解为向上天或神明传达、陈述(心意或请求)。该词多见于古代祭祀、祈祷或告白的语境中,具有庄重、虔诚的色彩。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 词义解析
- 通:
- 本义为“通达、畅通”。《说文解字》:“通,达也。” 引申为“传达、沟通、使知晓”。
- 在“通陈”中,“通”取其“传达、沟通”之意,指将信息或心意送达(神明)。
- 陈:
- 本义为“陈列、布置”。《说文解字》:“陈,宛丘,舜后妫满之所封。从从木,申声。” 引申为“述说、陈述”。
- 在“通陈”中,“陈”取其“述说、陈述”之意,指向神明详细说明心意或请求。
- 通陈:
- 二字结合,构成一个动宾结构(或并列结构)的复合词。
- 基本义: 指向神明或上天传达并详细陈述(心愿、请求、事实等)。强调的是通过某种仪式或言语,将人的心意“通达”于神明,并“陈述”清楚。
- 引申义/语境义: 在特定语境下,也可指虔诚地告白、倾诉(尤其是在祈求、忏悔或盟誓时)。
二、 使用语境与特点
- 宗教/祭祀语境: 最常见于古代祭祀、祈祷、占卜、盟誓等活动中。例如,在祭坛前向神灵“通陈”心愿,祈求保佑;或向祖先“通陈”家族近况。
- 庄重虔诚: 该词自带庄重感和虔诚意味,用于表达对神明或超自然力量的敬畏和沟通的正式性。
- 书面语/文言色彩: 属于典型的书面语词汇,带有浓厚的文言色彩,现代口语中极少使用。
三、 古籍考证与来源
“通陈”一词虽未直接见于《说文解字》等早期字书的核心词条,但其构成符合古汉语构词法,且在古籍文献中有实际用例或相关表述可印证其含义:
- 《楚辞》相关思想: 屈原作品中充满对神明、先祖的倾诉与祈求,如《九章·抽思》中“申旦以舒中情兮,志沉菀而莫达”,王逸注:“申,重也。旦,明也。舒,展也。言诚欲日日陈己心也。” 这种“陈己心”以求“通达”于神明或君王的意境,与“通陈”的核心含义高度一致。
- 古代祭祀礼仪: 《周礼》、《仪礼》等典籍详细记载了祭祀礼仪,其中包含大量向神明、祖先“告”、“祝”、“祷”的环节,其本质就是“通陈”。如《周礼·春官·大祝》载大祝职责有“掌六祝之辞,以事鬼神示(祇)”,即通过言辞沟通鬼神。
- 后世文献用例: 在明清小说、笔记或宗教科仪文中,时有出现“通陈”或其近义词(如“上陈”、“哀告”)。例如在描述人物向神明祈祷时,常用“焚香通陈”、“虔诚通陈”等语。
结论
“通陈”是一个具有特定宗教和礼仪色彩的文言词汇,意指虔诚地向神明或上天传达并详细陈述心意、请求或事实。其词义由“通”(传达、沟通)和“陈”(述说、陈述)复合而成,强调通过正式或虔诚的方式实现人神之间的信息传递。该词体现了古人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和沟通的仪式感,在现代汉语中仅存于特定文献或仿古语境中。
网络扩展解释
“通陈”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文献来源具体分析:
一、作为成语的释义
根据查字典的权威解释,“通陈”由“通”(通达)和“陈”(陈列)组成,基本含义指学识渊博、广泛涉猎知识,强调对世事的通达与知识的全面掌握。例如描述学者或智者时可用此词。
二、古典文学中的特殊用法
在明清小说如《警世通言》《何典》中,“通陈”被用作祷告、祷祝之意。例如:
- 《警世通言》描写“志心通陈,求判偷银之贼”;
- 《何典》中“通陈了心思,磕了一顿响头”,均指向神明倾诉心愿的行为。
差异说明
两种释义源于不同语境:前者为成语的概括性表达,后者是特定文学作品中的方言或古语用法。需根据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现代汉语中“通陈”作为成语的使用频率较低,更多见于古典文本。
别人正在浏览...
半文半白卜凤尘听楚宫腰地金放习飞伏告论贡进逛来逛去管维趹蹄豪横跋扈黑丛丛熇燥后序遑论徼塞计行虑义急敛暴征锦笮拘辖趷塔空方潋灧廉誉露雨买价媒贽模彷目挑心悦陫侧匹双迫使钱帖七孔针穷羇拳王苒惹入场券上令沙市生物麝香山恃险庶常顺迎说话书生气十足爣朗弢弓铁山碎颓芜陀罗尼幢畏影而走委遇文蛇乡愿陷文心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