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官名。 周 官有太仆,掌正王之服位,出入王命,為王左馭而前驅。 秦 漢 沿置,為九卿之一,為天子執禦,掌輿馬畜牧之事。 南朝 不常置。 北齊 始稱太仆寺卿、少卿。曆代沿置, 清 廢。參閱《周禮·夏官·太仆》、《漢書·百官公卿表》、《通典·職官七》。
(2).舊時對綠林好漢的尊稱。 元 秦簡夫 《趙禮讓肥》第二折:“這的是小生的違拗,告太僕且躭饒。” 元 康進之 《李逵負荊》第一折:“你山上頭領,都是替天行道的好漢,并沒有這事。隻是老漢不認的太僕,休怪,休怪!”
“太仆”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結合多來源信息綜合解釋如下:
職能與沿革
始設于周代,負責管理帝王車馬、儀仗及畜牧事務。秦漢時期位列九卿之一,具體職責包括“掌正王之服位,出入王命,為王左馭而前驅”,即傳達王命、駕馭車馬等。北齊後改稱“太仆寺卿”,曆代沿襲至清代廢止。
曆史文獻依據
《周禮·夏官·太仆》記載其最早職能,《漢書·百官公卿表》《通典·職官七》等文獻均有延續記載。如《左傳》提到的“太仆寺人”可能為早期相關記載。
元代文學作品中常以“太仆”尊稱民間義士或綠林人物,例如:
以上信息綜合高、中權威性來源,如需完整考證可查閱《周禮》《漢書》等古籍原文。
太仆是一個漢字詞語,指古代宮廷中管理仆役的官員。太仆一職在中國古代官制中屬于地位較高的職位,負責管理和監察宮廷仆役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确保宮廷秩序的維護。
太仆的部首是人,拆分之後的筆畫數為9劃。
太仆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禮儀制度,最早出現在《周禮·地官司徒》一書中。在繁體字中,太仆的寫法為「太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太仆的字形稍有不同,寫作「太僕」,僕為仆役的意思。
1. 宮廷内的太仆負責整理和維護皇帝的衣物。
2. 太仆在宮廷儀仗隊中起到關鍵的組織和協調作用。
1. 太仆街:指古代官署中太仆的辦公場所。
2. 馬太仆:指古代宮廷中負責管理馬匹和車輛的官員。
近義詞有管家、總管、宦官等。
反義詞暫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