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通曉道術。《漢書·韓安國傳》:“通方之士,不可以文亂。” 顔師古 注:“方,道也。”
(2).指通曉為政之道。 宋 葉適 《定山瓜步石跋三堡塢狀》:“伏乞朝廷速賜選擇總練通方老於智謀之士,前來 建康 ,糾剔某妄作疏漏之失。”
(3).共通的道理。《後漢書·王充王符等傳論》:“數子之言當世失得皆究矣,然多謬通方之訓,好申一隅之説。” 宋 曾鞏 《代皇子免延安郡王第一表》:“庶幾識古今之通方,知國家之大體。”
(4).變通;靈活。《豆棚閑話·首陽山叔齊變節》:“隻因 伯夷 生性孤僻,不肯通方,父親道他不近人情,沒有容人之量。”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九章:“外國人不比 中國 人通方,你既當面同他講了,他就得跟你當面交待。”
(5).指不限于一經一論的研究方法。 呂澂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六講:“這種不限于一經一論的研究方法,叫作‘通方’,即通達一切。”
“通方”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所差異,主要可從以下幾個角度理解:
通曉道術
指對道家學說或玄妙哲理有深刻理解。例如《漢書·韓安國傳》提到“通方之士”,顔師古注“方”即“道”。
通曉為政之道
強調對治理國家或處理政務的精通。宋代葉適曾用此詞描述需選拔“總練通方”的人才來應對政務疏漏。
共通的道理
指適用于多方領域的普遍原則,如《後漢書》中批評某些言論“多謬通方之訓”,即偏離了共通之理。
變通靈活
形容不拘泥于固定模式,能靈活應對。例如形容方法“不限于一經一論”。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成語,表示“心意相通、思想一緻”,多用于描述團隊協作或人際默契。此釋義在其他古籍中未見明确對應,可能是現代引申義。
在閱讀古籍時,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現代語境下若作為成語使用,建議注明引申義以避免歧義。更多古籍例證可參考和。
通方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通行方便、交通順暢的意思。也可以指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順暢、理解一緻。
通方的部首是辶(辵),總共包含9個筆畫。
通方的字源可追溯至古代的楚國《詩經》中,最早作為一個動詞出現。在繁體字中,通方的寫法為「通方」。
在古代,通方的寫法并非現今的樣子。現代形式是在長期演變中逐漸形成的,古代寫法可能與現在有所不同。
1. 交通規劃的有效執行使得城市的通方更加便利。
2. 同事之間的通方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通信、通報、交通、可以都是與通方相關的詞語。
暢通、順暢、流暢等詞語都可以作為通方的近義詞。
阻塞、堵塞、擁堵等詞語可以作為通方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