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legendary fierce beast]∶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猛獸
謂之梼杌。——《左傳·文公十八年》。注:“兇頑無匹俦之貌。”。服注:“梼杌狀似虎,豪長一尺,人面虎足,豬牙,尾長丈八尺,能鬥不退。”
楚之梼杌。——《孟子》。注:“囂兇之類,興于記惡之戒,因以為名。丁音惡獸名也。”
(2) [demon;satanic person]∶借指兇惡的人
(1).傳說中的兇獸名。《神異經·西荒經》:“西方荒中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犬毛,長二尺,人面虎足,豬口牙,尾長一丈八尺,攪亂荒中,名檮杌,一名傲狠,一名難訓。”
(2).傳說為遠古的惡人“四兇”之一。或謂即 鲧 。《左傳·文公十八年》:“ 舜 臣 堯 ,賓于四門,流四兇族 渾敦 、 窮奇 、 檮杌 、 饕餮 ,投諸四裔,以禦螭魅。”《左傳·文公十八年》:“ 顓頊氏 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告之則頑,舍之則嚚,傲很明德,以亂天常,天下之民謂之 檮杌 。” 杜預 注:“謂 鯀 。”《國語·周語上》:“ 商 之興也, 檮杌 次於 丕山 。” 韋昭 注:“ 檮杌 , 鮌 也。” 唐 柳宗元 《杜兼對》:“ 杜兼 為 濠州 ,幸兵之亂,殺無罪士二人,蓄貨足慾,吾以為 唐 檮杌 、 饕餮 者亡以異。”
(3).泛指惡人。 晉 葛洪 《抱樸子·審舉》:“小人道長,則 檮杌 比肩。”
(4). 楚 史書名。《孟子·離婁下》:“ 晉 之《乘》, 楚 之《檮杌》, 魯 之《春秋》,一也。” 明 張萱 《疑耀·檮杌》:“檮杌,惡獸, 楚 以名史,主於懲惡。又雲,檮杌能逆知未來,故人有掩捕者,必先知之。史以示往知來者也,故取名焉。亦一説也。”
梼杌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曆史文化内涵的詞彙,其含義可從字源、本義及文化象征三個層面解析:
字源拆解
“梼”從木,本指樹木名;“杌”從木,意為樹木無枝的光秃狀(《說文解字》)。二字組合後,本義引申為斷木、木材,後演變為專有名詞。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詞典釋義
現代漢語詞典中,“梼杌”主要有兩重含義: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版)。
在先秦文獻中,“梼杌”被列為“四兇”之一(與混沌、窮奇、饕餮并列),象征頑固不化、桀骜難馴的特質。《左傳·文公十八年》載:“颛顼氏有不才子……天下之民謂之梼杌”,将其描述為部落首領的後裔,因暴虐被貶為惡獸。
來源: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左傳》(中華書局影印本)。
唐宋以降,“梼杌”逐漸成為史書或筆記的代稱。如《梼杌閑評》以怪獸隱喻曆史陰暗面,暗含“記惡以為戒”的編撰目的。此用法凸顯其承載曆史教訓的符號意義。
來源:劉知幾《史通·古今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點校本)。
“梼杌”從原始的木料本義,經神話想象轉化為兇獸意象,最終沉澱為兼具兇暴象征與曆史警示的文化符號,其語義演變深刻反映了漢語詞彙的多元闡釋空間。
梼杌(拼音:táo wù)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重要形象,具有以下多維度含義:
1. 神話形象與特征
梼杌是上古四兇之一,外形結合了多種猛獸特征:人面、虎足、野豬獠牙,尾部長達一丈八尺。據《神異經》和《左傳》記載,它性格兇悍好鬥,象征頑固不化、難以馴服的特質。
2. 曆史與傳說來源
3. 比喻與引申含義
其他注意事項
部分資料(如)提到“梼杌”有“堅固穩定”的成語含義,但此解釋與主流神話及曆史文獻差異較大,可能為誤用或特定語境下的引申,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以上信息綜合自權威古籍及百科釋義,如需更詳細文獻可參考《神異經》《左傳》等原著。
騃童拜帛傍暨襃賢飙揚蟲串串儲廥電虹甸邑跌躞躞抵任蕃匠複次覆校鲠泗滾雜過次壞木交造既成幾簟借鏡兢慚進薦金友玉昆巨棓菊花酒阬埳兩稅法聯拳臨按李恂被鹿盧格囊風内款潛符青溪妹妻子曲燕柔惡柔冠三脔傻漢上下文神舉社群守鎮順帶庶赦贖銀四功五法宿勤題免橐泉外宗猬張穩固悟覺銷刻卸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