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冒着寒冷。《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一·子夜四時歌冬歌二》:“塗澀無人行,冒寒往相覓。” 唐 耿湋 《早朝》詩:“冒寒人語少,乘月燭來稀。” 宋 梅堯臣 《送子華》詩:“冒寒躍馬來,且言行有期。”
(2).着涼,受寒。 清 褚人穫 《堅瓠五集·藍尾酒》:“嫗自外挈酒壺至曰:‘以君冒寒,且進一杯。’” 蘇曼殊 《碎簪記》:“ 莊湜 面色頓白,身顫如冒寒。”
“冒寒”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指主動在寒冷環境中行動或勞作。例如:
指因外界寒冷導緻身體不適。例如:
“冒寒”既可表示主動承受寒冷(如古詩中的場景),也可表示被動受涼(如文獻中的疾病描述)。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更多例句可參考漢典、古詩集等來源。
“冒寒”是一個常用的詞語,表示在寒冷的天氣中感到冷。
“冒寒”的拆分部首是冫和寸,其中冫是冰的意思,寸表示寒冷。它的總筆畫數是12劃。
“冒寒”一詞源自古代,最早見于《論語》中的一句話:“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冒一時之寒,隻求能長久。”意思是士人應該具有遠大的胸懷和堅強的意志,在面臨困難時不退縮,甘于吃苦。後來,這個詞逐漸擴展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用來形容在寒冷的環境下堅持工作或活動。
“冒寒”在繁體中的寫法為「冒寒」。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包括“冒寒”這個詞。古代寫法中,寒字的上部分用冰偏旁,下部分用三點水,表示冰寒的感覺。冒字則是用目字旁,表示照顧和應對的意思。
1. 冬天雖然很冷,但是我還是冒寒去晨跑。
2. 在這個雪兒紛飛的季節,勇敢的送餐員冒寒送餐給每一位顧客。
3. 他穿着單薄的衣服出門,不過是為了證明自己可以冒寒完成訓練。
冒雨、冒險、冒充、冒犯、寒冷、寒風
受寒、遭寒、凍寒、寒冷
受暖、享受溫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