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觞的意思、壺觞的詳細解釋
壺觞的解釋
酒器。 晉 陶潛 《歸去來辭》:“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顔。” 唐 白居易 《将至東都先寄令狐留守》詩:“詩境忽來還自得,醉鄉潛去與誰期?東都添箇狂賓客,先報壺觴風月知。” 金 馬定國 《送圖南》詩:“壺觴送客柳亭東,回首三 齊 落照中。” 清 顧炎武 《陶彭澤歸裡》詩:“甕盎連朝濁,壺觴永日酣。”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話》卷四:“先生辨舟中幾人,服某某色;杯斝壺觴之屬,歷歷可數。”
詞語分解
- 壺的解釋 壺 (壺) ú 陶瓷或金屬制成的一種有把有嘴的器具,通常用來盛茶、酒等液體:茶壺。酒壺。噴壺。油壺。 像壺的形狀或出水狀态的東西:壺鈴(舉重輔助器械之一,形狀像水壺)。 姓。 筆畫數:; 部首:士;
- 觞的解釋 觞 (觴) ā 古代酒器:舉觞稱賀。觞酌。 歡飲,進酒:觞飲。觞詠(飲酒賦詩)。 筆畫數:; 部首:角;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壺觞是漢語中的古典詞彙,由“壺”與“觞”二字組合而成,專指盛酒的器具,後引申為酒宴、飲酒之意。以下從字義、典籍用例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詳解:
一、字義解析
-
壺(hú)
- 本義:古代盛放液體(酒、水等)的容器,多為陶瓷或金屬制成,有柄、流口及蓋。《說文解字》釋:“壺,昆吾圜器也”,指其圓腹長頸的器型特征。
- 引申:後擴展為容量單位(如“一壺酒”)及茶具(如“茶壺”)。
-
觞(shāng)
- 本義:古代飲酒器,形似羽觞(兩側有耳如翼),常為木制或漆器。《禮記·禮器》載:“尊者舉觞,卑者舉角”,體現禮儀等級。
- 引申:作動詞指“敬酒”或“宴飲”,如“曲水流觞”。
合稱“壺觞”:泛指酒器或酒宴,常見于詩文,象征雅集酬酢之情境。
二、典籍用例與文學意象
-
魏晉風雅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名句:“引壺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顔”,以“壺觞”喻隱士獨酌之閑適,成為田園詩經典意象。
-
唐宋詩詞
白居易《将至東都寄令孤留守》雲:“詩境忽來還自得,酒壺書卷綴新題”,壺觞與書卷并置,彰顯文士雅趣。
-
禮儀文化
《周禮·天官》載“酒正掌酒之政令”,壺觞作為禮器,承載“祭享宴賓”的儀式功能。
三、文化内涵
- 隱逸象征:壺觞常與歸隱關聯,如王績《醉鄉記》“攜壺觞以自適”,傳遞超脫世俗之志。
- 雅集紐帶:蘭亭雅集“曲水流觞”,壺觞成為文人交遊的媒介,體現“詩酒風流”傳統。
- 時空載體:李煜“一壺酒,一竿身”以壺觞濃縮人生慨歎,賦予器物哲思意味。
參考資料
-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
- 《禮記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
- 陶淵明《陶淵明集》(人民文學出版社)
- 白居易《白氏長慶集》(文學古籍刊行社)
網絡擴展解釋
“壺觞”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hú shāng,其含義及相關信息如下:
基本解釋
- 詞義:指古代盛酒的器皿,即酒壺和酒杯的統稱。
例句:陶淵明《歸去來辭》中“引壺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顔”,描繪了詩人自斟自飲的閑適場景。
文化内涵與用法
-
詩文中的意象
壺觞常出現在古詩詞中,象征宴飲、閑適或文人雅趣。例如:
- 白居易詩:“東都添箇狂賓客,先報壺觞風月知”,表現宴飲之樂。
- 馬定國《送圖南》:“壺觞送客柳亭東”,借酒器表達離别之情。
-
代指宴飲場合
在成語或引申用法中,壺觞可代指歡樂的宴會或聚會(如“壺觞風月”)。
相關詞彙
- 近義詞:杯中物、壺中物、金波(均代指酒或酒器)。
- 文化關聯:與“曲水流觞”等傳統飲酒習俗相關。
使用場景
- 文學創作:用于描寫飲酒、聚會或抒發情感。
- 日常表達:現代多用于詩詞鑒賞或仿古語境,如“半杯紅茶半壺觞”。
權威參考
如需更多例句或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詩文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半道兒本月不勝其煩槌砧辭味代人說項跌窨滌器對鰕垩化方孔錢反詩猦貍風示扞士鬼串鬼促促果下牛孤惸盒帶覈正紅綠燈護羌鑒奧兼裳蛟螭解溲借箸代籌機弋練習臨沖理中苗條劘砺苶然青蓮目晴煖起重饒侈瑞禽三白脆僧磬觞酒豆肉石磙詩酒朋侪使信手術樹杈把碎銀通标王菩挽溜危側物化霞輝枭枭消熊校序協翼醯雞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