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苞蘆的意思、苞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苞蘆的解釋

蘆筍。 唐 杜甫 《槐葉冷淘》詩:“碧鮮俱照筯,香飯兼苞蘆。” 仇兆鳌 注引 蔡夢弼 曰:“苞蘆,蘆筍也。” 方之 《楊婦道》:“看來,是誰偷了别人的苞蘆,半路撞見了人,便張張皇皇把苞蘆塞到這兒來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苞蘆(bāo lú)是漢語中對玉米的方言稱謂,主要流行于中國南方部分地區,尤以吳語區(如浙江、上海)、贛語區(如江西)及部分湘語區、閩語區為典型。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核心釋義

指禾本科植物玉米(學名:Zea mays L.),亦稱玉蜀黍、包谷、棒子等。其名稱源于玉米果穗被多層苞葉包裹的特征:

二、詞源與方言分布

  1. 曆史文獻依據

    清代農書《三農紀》載:“玉麥,一名苞蘆”,印證其作為玉米别稱的早期使用。

  2. 地域性使用
    • 吳語區:浙江《定海縣志》稱“玉蜀黍,俗名苞蘆”;
    • 贛語區:江西地方志中普遍以“苞蘆”指代玉米;
    • 其他方言:安徽徽州、湖北東部等地亦保留此稱謂。

三、文化延伸含義

在方言語境中,“苞蘆”衍生出相關文化意象:

四、權威文獻參考

  1. 《漢語大詞典》:明确收錄“苞蘆”詞條,釋義為“即玉米”。
  2. 《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詳述其在吳語、贛語等方言區的使用差異。
  3. 《本草綱目》(金陵本):雖未直用“苞蘆”,但“玉蜀黍”條目下描述其“苗心抽穗,苞裹如角”的特征,與名稱來源相符。

參考資料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 [清]張宗法. 《三農紀》. 清代農學典籍.
  3. 李榮主編. 《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 江蘇教育出版社.
  4. 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定海縣志》《徽州府志》等清代至民國方志.
  5. [明]李時珍. 《本草綱目》. 明代金陵刻本.

網絡擴展解釋

“苞蘆”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一、植物名稱

  1. 玉米的方言别稱
    在部分地區(如安徽、江浙等),“苞蘆”是玉米的俗稱,屬于禾本科植物。其别名多達30餘種,包括苞谷、棒子、玉蜀黍等。這一用法與古代中泰糧食貿易相關,因玉米曾通過暹羅(泰國古稱)傳入,故也稱“暹羅米”。

  2. 蘆筍的古稱
    唐代文獻中,“苞蘆”指蘆筍。例如杜甫《槐葉冷淘》詩中的“香飯兼苞蘆”,仇兆鳌注解為“蘆筍”。現代方言中偶爾沿用此義,如方之小說中提到的“偷苞蘆”即指蘆筍。


二、成語比喻(較少見)

“苞蘆”作為成語時,由“苞”(未開的花蕾)和“蘆”(蘆葦)組成,比喻人隱藏的潛力或才能,待時機成熟方能展現。但這一用法在現代漢語中較為罕見,需結合具體語境确認。


補充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白雀八駿辯對卞田君不染一塵車過腹痛車馭楚津大嫂子丢掉貳負二十四治發篇祴夏根門狗盜廣陌國計國色天姿國聞汗毛好極了豪酌花蘂解澤疾風勁草棘句津般敬迓決遂涼駁梁門領表林林總總離世絕俗扭動嘔心镂骨排悶潑死潑活牆宇旗節起來輕諾寡信七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如雲色迷上半夜上清宮攝護神策軍食蹠舒鴈調料土木之禍吐棄外祿玩侮小夜班鞋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