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絕育。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菜一·芸薹》:“蕓薹……經水行後,加以四物湯服之,雲能斷産。”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志三》:“惡其提攜之煩,乳哺之不足,乃術藥使斷産。”
“斷産”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曆史文獻和現代用法理解:
傳統醫學中的含義(絕育)
該詞在明清文獻中多指通過藥物或手術使人喪失生育能力。如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服用特定藥物可“斷産”,紀昀《閱微草堂筆記》也提到用術藥絕育的案例。這一用法屬于古代醫學概念,現代已較少使用。
現代漢語成語用法(生産中斷)
作為成語,“斷産”讀作duàn chǎn,表示産量驟減或生産過程被迫中止的狀态,例如工廠因原料短缺導緻斷産。此含義強調經濟或生産活動中的停滞現象。
詞義演變特點:
古代側重“斷絕生育能力”的個體行為,現代則轉向“中斷生産”的經濟領域,體現了語言隨社會需求變化的特征。需注意區分具體語境,避免混淆古今詞義。
斷産(duàn chǎn)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産業停産或者經濟停滞的狀态。這個詞可以是指一個産業的停産,也可以是指整個經濟的停滞。
斷産是由“矢”和“田”兩個部首組成的。其中,“矢”是指“矛頭”部首,而“田”則是指“田字格”部首。斷産共有9個筆畫。
斷産這個詞最早是從日語中借用而來的。在日語中,斷産(だんさん)指的是企業或工廠的停産狀态。在中國,這個詞逐漸被引入并采用,用來描述産業停産或經濟停滞的狀态。
斷産的繁體字為「斷產」。
在古代,「斷産」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在小篆字體中,「產」的上面會有一個小點,表示産出的意思。而在隸書中,「産」的下面會加一個橫折,表示停滞的意思。
1. 由于原材料供應中斷,該工廠面臨斷産的危險。
2. 經濟不景氣導緻了許多企業的斷産。
組詞:産業斷産、經濟斷産、斷産風險。
近義詞:停産、停滞。
反義詞:複蘇、恢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