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疏懶笨拙。 唐 杜甫 《發秦州》詩:“我衰更嬾拙,生事不自謀。”一本作“ 懶拙 ”。 明 劉基 《北上感懷》詩:“伊餘朽鈍材,嬾拙更無比。” 清 汪懋麟 《焦山》詩之一:“夙負嬾拙性,人事厭城郭。”
“嬾拙”一詞由“嬾”(異體字,同“懶”)和“拙”組成,表示懶惰且笨拙的雙重含義,常見于古代文獻或自謙語境。具體解釋如下:
“嬾拙”結合了“懶散”與“笨拙”兩種特質,常用于: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說文解字》《廣雅》等古代字書()。
《嬾拙》(懶拙)是一個漢語詞語,具有指“懶惰而笨拙”的意思。它可以形容一個人缺乏努力和刻苦的精神,表現出懶惰和不靈活的态度或行為。
《嬾拙》的拆分部首是“女”和“手”,拆分後的筆畫分别為“4”和“7”。
《嬾拙》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嬾”指懶散、懶惰,“拙”指笨拙、不靈巧。兩個詞合并後形成了“嬾拙”,表示一個人懶惰和笨拙的狀态。
《嬾拙》的繁體字是「懶拙」。
在古代,「嬾」和「拙」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但它們的含義和解釋基本保持一緻。
他一直嬾拙地完成作業,從不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
- 嬾慢:懶散而緩慢。
- 拙笨:手腳不靈活,缺乏靈巧。
- 懶惰:指不願意付出努力或行動的态度。
- 懶散:指行為懶惰、缺乏緊迫感。
- 勤奮:指付出努力、努力工作。
- 靈巧:指動作敏捷、機靈聰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