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稱“恒朔”。我國古代曆法家取月的平均日數為29.5日,大月30日,小月29日,大小月相間,用這種方法定出的每月初一日叫“平朔”。這樣太陽和月球黃經相等的時刻不一定在每月的初一。因此,日食有時發生在月終的晦日,有時發生在初二。 宋 周密 《齊東野語·曆差失閏》:“蓋歷法有平朔,有經朔,有定朔。” 清 錢大昕 《十駕齋養新錄·置閏》:“古法用平朔,率三十二月而一閏,間有相距三十三月者。 唐 宋 以來,皆有定朔,則或相距至三十四月。”
平朔是漢語曆法術語,指根據太陽和月亮的平均運動周期推算出的朔日(即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陽之間,月相為“新月”的時刻)。它區别于通過實際天文觀測确定的“定朔”,是古代曆法計算中簡化朔望月周期的一種理論模型。
平朔指在曆法推算中,忽略月球繞地球運行軌道的不均勻性(如近地點、遠地點的影響),僅采用朔望月的平均長度(約29.53059日)計算得出的朔日時刻。其特點是日期固定、計算簡便,但與實際天象存在誤差。
中國古代曆法長期采用“平朔法”,如漢代《太初曆》、南北朝《大明曆》等。唐代《麟德曆》後逐漸被更精确的“定朔法”取代,後者通過修正月球軌道不均勻性,使朔日更符合真實天象。
設某曆法規定的朔望月平均長度為 ( P ) 日,則第 ( n ) 個平朔時刻 ( T_n ) 為: $$ T_n = T_0 + n times P $$ 其中 ( T_0 ) 為曆法規定的初始朔日參考點。
(注:因未檢索到可直接引用的線上詞典資源,以上内容綜合權威天文曆法著作中的定義,确保學術準确性。)
“平朔”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
定義
古代曆法家将月相周期平均定為29.5日,通過大小月交替(大月30日、小月29日)确定每月初一,稱為“平朔”。
但實際月相周期存在微小誤差,導緻太陽與月球黃經相等的時間(即真實朔日)可能與平朔日期不符,因此日食可能出現在月末(晦日)或初二。
曆史演變
唐代以前多采用平朔法,但因其誤差問題,唐宋後逐漸被“定朔法”(按實際天文觀測确定朔日)取代。
指“平朔煤炭工業公司”及其礦區、生活區的統稱,位于中國山西省朔州市,當地人也稱其為“露礦”。
部分詞典(如、2)提到“平朔”有“平靜而清晰”的引申義,但此用法未見于其他權威來源,可能為特定語境下的衍生含義,需謹慎使用。
闇亂班史卑之無甚高論标程不可言狀吹雲楚茅辭醴促音倒挂金鐘吊樓踧踧煩弊帆舶放廢芳蘭當門,不得不鋤分水線幹城章嘉峰幹衡公敵貢官怪怨挂屏活門鹘握箭頭價人積潦盡力九浍局地鑰天沮核空漠廓恢老死掠奪論點耄悼門額弄璋之喜判斷句偏私漆雕切瑳期間寝滅秋泉喪葬費神勇壽征庶獸隋文帝頭午辋口畏羨五辰武劇下客橡膠樹孝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