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中央三種最高官銜的合稱。 周 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書·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經邦,燮理陰陽。”一說以司馬、司徒、司空為三公。見《漢書·百官公卿表序》。
(2).古代中央三種最高官銜的合稱。 西漢 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馬)、禦史大夫(大司空)為三公, 東漢 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見《通典·職官一》。
(3).古代中央三種最高官銜的合稱。 唐 宋 沿 東漢 之制,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但已非實職。
(4).古代中央三種最高官銜的合稱。 明 清 沿 周 制,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惟隻用作大臣的最高榮銜。見《明史·職官志一》、《清史稿·職官志一》。
(5).星名。《史記·天官書》:“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旁三星三公,或曰子屬。” 張守節 正義:“三公三星在北鬥杓東,又三公三星在北鬥魁西,并為太尉、司徒、司空之象。主變出陰陽,主佐機務。”《晉書·天文志上》:“杓南三星及魁第一星西三星皆曰三公,主宣德化,調七政,和陰陽之官也。”
“三公”是中國古代中央政府的最高官職合稱,其具體所指因朝代不同而有所演變:
周代
西周時期,三公指太師、太傅、太保(),輔佐天子處理政務,如周公旦、召公奭等曾擔任此類職務。《尚書·周官》記載:“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經邦,燮理陰陽。”
秦朝與西漢
秦朝設立丞相、太尉、禦史大夫():
東漢至隋唐
東漢改稱太尉、司徒、司空(),職能轉向禮儀性,實權被尚書台取代。唐宋時期仍保留三公名號,但無實際職務,多為加銜以示尊榮。
職能與演變特點
三公是中國古代官僚體系的頂層象征,其具體官職隨朝代更替而變化,總體呈現從實權高位向虛職演變的趨勢。
《三公》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某個領域中的三個重要的職位、角色或者人物。
根據《康熙字典》,《三公》的拆分部首是「彳(衣)」和「立(站立)」,擁有四個筆畫。
《三公》一詞最初起源于古代中國的官方職務制度,指的是三個重要的官員職位,分别是:宰相(主持國家大政方針的首腦),太師(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重要顧問)和太傅(負責教導皇帝,培養其才幹與孝道)。
《三公》的繁體字為「三公」,與簡體字一樣。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然而,《三公》的古代寫法與現代寫法基本相同,仍然是「三公」。
1. 古代中國的三公在政治決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 他被任命為三公之一,負責國家重要的外交使命。
3. 當今社會,《三公》形容的含義已經擴展到了其他領域。
組詞:三公制、三公教育、三公經費。
近義詞:貴族、重臣。
反義詞:低級、平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