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灌暢 ”。古代祭祀的一種儀式。把黑黍和郁金草釀成的香酒澆在地上,求神降臨。《詩·大雅·文王》“祼将于京” 毛 傳:“祼,灌鬯也, 周 人尚臭。” 漢 班固 《白6*虎通·考黜》:“玉瓚者,器名也,所以灌鬯之器也。以圭飾其柄,灌鬯貴玉氣也。” 漢 王充 《論衡·異虛》:“夫暢草可以熾釀,芬香暢達者,将祭,灌暢降神。”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灌鬯漢語 快速查詢。
“灌鬯”是古代祭祀儀式中的專有名詞,由“灌”和“鬯”兩部分構成。
字義解析
儀式内涵
灌鬯是周代“祼禮”的核心環節,通過将鬯酒澆灌于地,以香氣通達神靈,表達對祖先或天地的敬意。此儀式多見于《禮記·郊特牲》等文獻,象征人與神明的溝通。
文化功能
灌鬯兼具降神與祈福的雙重意義。《尚書·洛诰》記載“以秬鬯二卣,曰明禋”,表明其用于重大祭祀活動,具有淨化儀式空間、祈求祥瑞的作用。
引用來源:
“灌鬯”是中國古代祭祀儀式中的一種重要環節,具體含義和背景如下:
在祭祀時,主祭者将鬯酒澆灌于地,通過酒香傳達敬意,祈求神靈降臨。這種儀式稱為“灌鬯”或“灌暢”,《詩經》《白虎通》等文獻均有記載。例如《詩經·大雅·文王》提到“祼将于京”,漢代毛亨解釋“祼”即“灌鬯”。
儀式中使用“玉瓒”(以玉裝飾的勺子)舀取鬯酒,再傾注于地。漢代王充《論衡》提到,灌鬯前需用暢草(郁金草)釀制酒液,以增強香氣。
灌鬯最早見于周代禮制,後世逐漸簡化,但核心“以酒降神”的理念延續至漢代。
如需具體文獻出處或更多細節,可參考《詩經》《白虎通·考黭》等原文,或查看上述搜索來源。
暗場阿誰儤使把醆本銀别稱曹社蟾蜍魄襯貼崇寵賜國村墅彈骨彈金誕譽短調二號人物鵝王燔燃封河高電壓技術寒荷鴻圖懷真抱素将作監解縛節目主持人糾治扛擡考按顆凍客計課時狼跱連環策螺母驢臉瓜搭馬服滿腹疑團馬蜩錢心绮缟清越權貴顯要阙略忍受榮味入眼商務印書館山翁舌敝受符說死酸曲污劣線春相報鄉士崄闊颉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