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節骨眼;關鍵。 郭沫若 《南冠草》第三幕:“ 夏完淳 :剛才所說的話,正是過筋過脈的地方,很要緊。”亦作“ 過經過脈 ”。 李劼人 《暴風雨前》第四部分三:“你哥哥毫不留心家事,有時向他說點過經過脈的話,他總是一百個不開腔。”
“過筋過脈”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該詞字面指“經過筋脈”,實際指事物的關鍵環節或緊要之處。常用于形容需要特别關注的核心部分,例如郭沫若在《南冠草》中提到“過筋過脈的地方,很要緊”,即強調事情的重點所在。
來源與演變
其概念源自中醫診斷方法,醫生通過觀察筋脈變化判斷病情,後引申為對事物細緻觀察、精準把握。在方言(如四川話)中,常被用于提醒重要階段,例如“項目過筋過脈的時候不能松懈”。
使用場景
同義詞與變體
該詞亦作“過經過脈”,含義完全相同,常見于不同作者的文學作品中。
總結來看,“過筋過脈”融合了醫學隱喻和語言文化,既可用于書面表達,也活躍于方言口語,核心均指向“抓住要害”的智慧。
《過筋過脈》是一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人體經絡暢通、血脈充盈的狀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過(走+一)筋(竹+十+十)過(走+一)脈(月+一+一)共計16畫。
來源:《過筋過脈》這個成語的來源可追溯到《左傳·僖公七年》篇,成語中的“過”字指的是“人體非常之甚”,表示超越凡人之意。而“筋”指人體的經絡,“脈”則指人體的血脈。成語的整體意義為人體經絡和血脈均達到極緻暢通充盈之意。
繁體:《過筋過脈》(拆分部首和筆劃沒有改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過(辶+咼),筋(⺮+十留),過(辶+咼),脈(⺼+一+一)。(每個字的字形和現代漢字略有不同)
例句:他的身體健康得像《過筋過脈》般,沒有任何問題。
組詞:經絡暢通、血脈充盈。
近義詞:經脈通暢、氣血充盈。
反義詞:經脈不通、氣血瘀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