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體性的意思、體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體性的解釋

[disposition] 性情;性格

跟他處事,可要懂得他的體性

詳細解釋

(1).身體。《國語·楚語上》:“且夫制城邑,若體性焉,有首領股肱,至于手拇毛脈,大能掉小,故變而不勤。” 唐 陸龜蒙 《甫裡先生傳》:“或寒暑得中,體性無事,時乘小舟,設篷席,賫一束書,茶竈、筆牀、釣具,櫂船郎而已。”

(2).禀性。《商君書·錯法》:“夫聖人之存體性,不可以易人。” 宋 朱淑真 《青蓮花》詩:“浄土移根體性殊,笑他紅白費工夫。” 崔璇 《一條褲子》:“你們不知道我這人的體性,我窮,窮的剛強,幹淨俐索。”

(3).謂體悟真性。《莊子·天地》:“體性抱神,以遊世俗之間者,汝将固驚邪?” 成玄英 疏:“悟真性而抱精淳,混嚣塵而遊世俗者,固當江海蒼生,林藪萬物,鳥獸不駭,人豈驚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體性"作為漢語複合詞,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多重釋義:

一、本體與屬性的哲學概念 《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指出,"體性"可解為"本體與性質"的并稱,常用于哲學領域指代事物的本質屬性。例如《文心雕龍·體性》中"夫情動而言形,理發而文見",即以"體"指文章本體,"性"指作家性情形成的風格特征。

二、文學理論的專有術語 在中國古代文論體系中,"體性"特指文學作品的體裁與風格。參考《中國文學批評術語辭典》,劉勰提出"八體"說(典雅、遠奧等)與"才性"論,強調"各師成心,其異如面"的創作個性,形成"因内符外"的文學批評範式。

三、現代漢語的分解釋義 據《漢語大詞典》:

  1. "體"本義指身體,引申為物質形态(如物體)、文章體制(如文體)、實踐行為(如體會);
  2. "性"原指生命特質(《說文》"人之陽氣性善者也"),衍生為事物本質(性質)、個性特征(性格)、内在規律(慣性)等含義。

四、佛教語境的特殊用法 《佛學大辭典》收錄"體性"為梵語svabhāva的漢譯,指現象背後的真實本性,如《大智度論》所述"諸法體性,無生無滅"。

網絡擴展解釋

“體性”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理解:

  1. 本義:禀性與性格
    指人的先天禀賦或後天形成的性情特點。如《商君書·錯法》提到“聖人之存體性”,強調人的内在特質難以改變。後漢書中“體性謙虛”也用于描述謙遜的性格。

  2. 哲學/佛學概念
    在佛學中,“體性”指事物的本質屬性,認為衆生與佛的體性同一無差别,如《俱舍論》以“體性是善”比喻良藥的本質特性。道家《莊子·天地》中“體性抱神”則強調體悟真性以超脫世俗。

  3. 文學理論術語
    南朝劉勰《文心雕龍·體性》提出“體性”指文章風格與作家性情的關系,将風格分為典雅、遠奧等八類,認為“各師成心,其異如面”,即文風反映作者個性。

  4. 身體與自然狀态
    早期文獻如《國語》用“體性”指代身體結構,如“制城邑若體性”,将城邑規劃類比人體構造;唐代陸龜蒙則描述“體性無事”的自然生活狀态。

提示:該詞需結合上下文辨析具體含義,文學和哲學領域的使用需特别注意專業語境。如需深入探究佛學或文論中的概念,可參考《俱舍論》《文心雕龍》等原典。

别人正在浏覽...

暗差部首參審長戚打鷄駡狗單身德業短褐不全爾綿廢斥風露封外風逸敷文貫叙郭椒海溝懷藏會同館缰絡賤降教數既立靜言矜育擊玉壺決算君聲闿澤濫竽羸薾料敵如神僚吏鄰虛龍潤樓閣台榭落拓歐杖平晝破碗破摔起聯弱翰少習折充沈水香試辦田世園會殊觀司武酸辣辣素族條印體度文裘吳越同舟下財禮相船詳悉挾勢獬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