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擊碎唾壺 ”。
“擊玉壺”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該成語出自《晉書·王敦傳》記載的典故:東晉名将王敦(字處仲)常在酒後吟詠曹操《步出夏門行》中的詩句“老骥伏枥,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并用如意敲擊唾壺(痰盂)打節拍,導緻壺口盡缺。這一行為被後人概括為“擊碎唾壺”,而“擊玉壺”是其别稱。
部分詞典提到該詞可比喻“揭露真相”或“破解難題”,但此用法較少見于經典文獻,可能為現代引申義。
多用于文學評論、曆史典故引用,或描述人物抒發抱負的場景。例如:“他談及理想時慷慨激昂,頗有擊玉壺之态。”
注:需注意該成語與“擊碎唾壺”的關聯性,實際使用中二者常互通。若需完整典故細節,可參考《晉書》原文或漢典等權威來源。
《擊玉壺》是一個成語,意為在音樂表演或者比賽中,擊打玉壺以示優美的聲音和姿态。這個成語也用于形容文章或演講非常精彩動人。
擊:部首為扌(手),總筆畫數為5。
玉:部首為王,總筆畫數為5。
壺:部首為土,總筆畫數為8。
“擊玉壺”最早出現在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中。在這本書中,記載了一位宴會中表演琴技的人對聽衆說:“上人使彈,觀聽同樂,擊玉壺而輸之。”後來成為圍觀聆聽美妙表演的動人場景的比喻。
擊玉壺的繁體字為擊玉壺。
在古代,漢字寫法有所變化,擊、玉、壺的寫法也有差異。例如:“擊”古時候常用“擊”;“玉”古時候常用“益”;“壺”古時候常用“壺”。
1. 民間藝人演奏了一曲《擊玉壺》,觀衆們無不為之陶醉。
2. 這位演講者的演講如同擊玉壺一般感人動聽,讓人印象深刻。
擊敗、擊掌、擊弦、玉琴、玉石、壺口、壺蓋、壺中天。
擊石鼓(形容文章或演講十分出彩),擊缶(形容演奏擦奏樂器),擊節(形容贊賞、鼓勵)。
連滾帶爬、羞羞答答、不敢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