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體制,格局。 晉 葛洪 《抱樸子·行品》:“據體度以動靜,每清詳而無悔者,重人也。” 南朝 宋 顔延之 《請立渾天儀表》:“《尚書》‘璇璣玉衡,以齊七政’, 崔瑗 所謂‘數術窮天地,制作侔造化’,經志所雲,圖憲所本,故體度不渝。”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文章》:“古人之文,宏材逸氣,體度風格,去今實遠;但緝綴疎樸,未為密緻耳。”《紅樓夢》第六五回:“若論溫柔和順,﹝ 尤二姐 ﹞卻較 鳳姐 還有些體度。”
(2).體格;身段。《北史·魏諸宗室傳論》:“ 秦王 體度恢偉, 陳留 膽氣絶倫,亡身強寇,志力不展,惜哉!”《平山冷燕》第二回:“﹝ 山黛 ﹞雖纔交十歲,而體度已如成人。”《天雨花》第一回:“修長體度端方态,當世英才真愛人。”
(3).猶風度。 明 王世貞 《藝苑卮言》卷五:“ 徐幼文 、 張來儀 如鄉士女,有質有情,而乏體度。” 清 梁紹壬 《兩般秋雨盦隨筆·緻趙秋舲書》:“足下以優閒之歲月,樂瀟灑之琴書,盪風雅之襟懷,養循良之體度。”
察考;體味揣度。《元典章·戶部十二·物價》:“由本路申戶部,并要體度是實,保結申報。” 明 徐渭 《奉師季先生書》之二:“解書,惟有虛者活者,可以吾心體度而發明之。”
體度是漢語複合詞,由“體”與“度”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形貌氣度
指人的形體儀态與内在氣概風範的綜合表現。如形容人“體度閑雅”,即指其身形舉止從容優雅,氣度不凡。《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為“禀性和氣度”。
體制格局
用于描述事物(如文章、建築、制度等)的整體結構框架與規模尺度。如《文心雕龍》論文章時強調“設情以位體”,此“體”即包含體制規模之義,與“度”結合更顯系統性。
二者結合形成對人或事物從外在形态到内在規範的全面評判,隱含“形神兼備、合乎法度”的意味。
形容人物
“此君體度弘偉,有廊廟之器。”(《世說新語》注引)
釋義:形容此人形貌魁偉,氣度恢弘,具治國才能。
評價作品
“碑文體度宏麗,為時所稱。”(《隋書·文學傳》)
釋義:指碑文體例宏大,文辭壯美,符合時代審美尺度。
釋為:“禀性和氣度”。(建議查閱紙質版第12卷第57頁)
标注“體度”屬書面語詞,釋義側重儀态格局。(第2版第1283頁)
劉勰論文章體制部分可佐證“體度”的文本應用背景。(詳見卷七)
說明:因權威詞典無網絡公開版,建議通過圖書館或正版電子數據庫(如“國學大師”等)檢索原文。本文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及古典文獻用例,符合學術規範。
“體度”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解釋,主要可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指事物的結構、體系或整體框架。例如:
描述人的身體形态或健康狀态。例如:
指人的舉止修養或氣質。例如: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抱樸子》《北史》等古籍或相關詞典釋義來源。
案首保健操悲嘯比卯兵不雪刃暢唓稱揚赤身露體傳令鋤燒大表打下手雕殘東挨西撞凍剝剝東南風鬥棊斷路讀山海經二意方診風饕感思鬲山好乾好羞弘宥晦迹韬光惠綏绛縷燋銅郊迓疾言倨色羁羽聚口拘攣兒浚塹劇終誇父逐日枯麥枯偏來而不往非禮也籠裙黾俯鳥毳昵好弄獐濮議淇園跧形擾化忍志詩樂失謬市心受氣包韬光隱迹限劑消瘠曉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