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 、 明 、 清 三朝接待藩屬貢使的機構。《元史·百官志一》:“會同館,秩從四品。掌接伴引見諸番蠻夷峒官之來朝貢者。 至元 十三年始置。二十五年罷之。二十九年復置。 元貞 元年以禮部尚書領館事,遂為定制。”《明史·職官志一》:“﹝兵部﹞所轄,會同館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二人,從九品。”《清史稿·職官志一》:“ 順治 元年,會同四譯分設二館。會同館隸禮部,以主客司主事 滿 漢 各一人提督之。”
會同館是中國元、明、清三朝設立的中央機構,主要職能是接待藩屬國及邊疆民族的朝貢使節。其曆史發展與職能如下:
外交接待
作為中央客館,負責安頓來朝貢的外國使團及邊疆民族代表,提供食宿并協助觐見皇帝。例如明代規定,使臣抵京後需暫居會同館,等待禮部安排朝見儀式。
貿易管理
會同館是官方指定的朝貢貿易場所。外國使團攜帶的貢品在此登記,同時允許使臣在館内與民間商人交易,明朝政府通過此渠道管控對外貿易。
文化交流
通過接待使團,傳播華夏禮儀文化,促進周邊國家對中原制度的了解,強化“天朝上國”的政治形象。
會同館是古代中國“朝貢體系”的重要實踐載體,既維護了中央王朝與周邊政權的關系,又通過貿易和文化交流推動了經濟互動。其建制為清代“理藩院”等機構提供了參考。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明史·職官志》《大明會典》等史料,或查閱道客巴巴的高權威性文獻(來源5、6)。
《會同館》是指一個地方或建築物的名稱,意為“聚集、交流的地方”。
《會同館》可以拆分為“⺮”、“⼗”、“戶”和“⺆”,總計12個筆畫。
《會同館》這個詞的來源是古代漢語,具有豐富的曆史文化背景。
《會同館》的繁體字為「會同館」。
古時候,漢字《會同館》的寫法與現代寫法大緻相同,沒有明顯的變化。
1. 這個會同館是教授們集思廣益的地方。
2. 我們在會同館裡舉行了一場成功的學術研讨會。
3. 這座會同館是我市的文化交流中心。
會同館:聚會、協同、展館
協商廳、共商堂、合作所
分裂屋、獨斷室、孤立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