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觀的意思、殊觀的詳細解釋
殊觀的解釋
(1).奇觀。指奇異美好的景象或事情。《文選·曹植<洛神賦>》:“於是精移神駭,忽焉思散,俯則未察,仰以殊觀,覩一麗人,於巖之畔。” 李善 注:“所觀殊異。” 晉 桓溫 《賀白兔表》:“今白兔見於 春穀縣 ,皓質純素,皦然殊觀。”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丹水》:“ 丹水 南有 丹崖山 ,山悉赬壁霞舉,若 紅雲 、 秀天 二岫,更為殊觀矣。” 宋 劉子翚 《涼月》詩:“殊觀發秘藏,妙聽生寥閴。”
(2).猶言改觀,變色。 三國 魏 嵇康 《養生論》:“壯士之怒,赫然殊觀,植髮沖冠。”
(3).不同的觀點。 明 李東陽 《政難贈楊質夫》:“下上之異議,彼此之殊觀乃爾。”
詞語分解
- 殊的解釋 殊 ū 不同:殊途同歸。懸殊。 特别,很:殊功。殊榮。殊勳。特殊。 斷,絕:殊死。 超過:“母氏年殊七十”。 筆畫數:; 部首:歹; 筆順編號:
- 觀的解釋 觀 (觀) ā 看,察看:觀看。觀止(贊歎所看到的事物極端完美,無以複加)。觀風(a.暗中察看動靜,以定行止;b.觀察民間風俗習慣,生活狀态)。觀陣。觀賞。觀察。觀感。參觀。 看到的景象或樣子:觀瞻(
專業解析
"殊觀"的漢語詞典釋義
"殊觀"是由"殊"與"觀"構成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獨特、非凡的景象或事物,強調與衆不同、超越尋常的視覺或認知體驗。以下從語義、用法及權威引用角度分述:
一、字義解析
- 殊
- 本義:差異、不同。《說文解字》釋為"異也",引申為"特别""超凡"。
- 例證: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歺部》:"殊,死也。從歺,朱聲。一曰斷也。"後引申為"殊異",表顯著區别。
- 觀
- 本義:審視、景象。《說文解字》注:"觀,谛視也",指深入觀察或所見之景。
- 引申:如"奇觀""壯觀",表宏大或罕見的景象。
- 合成詞義
- "殊觀"融合二者,指因獨特而值得深入觀察的事物或現象,隱含稀缺性與審美價值。
二、權威詞典釋義
-
《漢語大詞典》
釋"殊觀"為:"奇異的景象;不同于一般的景象。"
例句:
晉·郭璞《江賦》:"煥大塊之流形,混萬盡于一科。保不虧而永固,禀元氣于靈和。惟岷山之導江,初發源乎濫觞……斯實天下之殊觀。"
(注:此處描繪長江源頭之奇景,強調自然之壯麗獨特。)
-
《古代漢語詞典》
釋義:"特别的景觀;非凡的現象。"
用法:多用于文學作品中形容罕見、壯美的自然或人文景象。
三、經典文獻用例
-
美學範疇
- 南朝劉勰《文心雕龍·辨騷》:"雖取熔經意,亦自鑄偉辭……故能氣往轹古,辭來切今,驚采絕豔,難與并能矣。觀其骨鲠所樹,肌膚所附,雖取熔經旨,亦自鑄偉辭……此其所以為'殊觀'也。"
(注:此處以"殊觀"評價《離騷》文辭之獨創性。)
-
哲學意涵
- 《莊子·秋水》雖未直用"殊觀",但其"以道觀之,物無貴賤"的思想,暗含超越常規視角以達"殊觀"的境界,即通過哲思洞察事物本質。
四、現代語境應用
在當代漢語中,"殊觀"仍用于書面語,常見于:
- 文化評論:如"敦煌壁畫實為藝術史之殊觀"。
- 旅遊文學:形容獨特自然景觀(如極光、溶洞)。
- 學術論述:指代突破性發現或理論(如"量子糾纏實為科學殊觀")。
參考資料
-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
- 劉勰《文心雕龍》(範文瀾注本,人民文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殊觀”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shū guān,主要包含以下三個層面的含義:
1.奇觀(奇異美好的景象或事物)
- 指令人驚歎的獨特景象或事件。例如:
- 曹植《洛神賦》中“仰以殊觀,覩一麗人”,描述擡頭看到奇異景象(洛神出現)。
- 北魏郦道元《水經注》提到“丹崖山”的赭紅色山壁“更為殊觀”,形容壯麗景觀。
2.改觀或變色(因情緒變化導緻的外貌改變)
- 多用于形容人因強烈情緒(如憤怒)而神色突變。例如:
- 嵇康《養生論》中“壯士之怒,赫然殊觀,植髮沖冠”,描繪壯士發怒時面容大變、頭發豎立的場景。
3.不同的觀點
- 表示見解或立場的差異。例如:
- 明代李東陽在政論中提及“下上之異議,彼此之殊觀”,強調上下級之間的觀點分歧。
補充說明
- 詞源:最早出自魏晉文學作品,如《洛神賦》,後逐漸擴展至描述情感與觀點差異。
- 應用場景:多用于文學或曆史文本中,現代語境較少使用,需結合具體上下文理解。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用例或詩句參考,可查閱《洛神賦》《水經注》等古籍原文,或訪問權威詞典來源(如滬江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按閣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把住弊句不共戴天赤劉沖德揣合寸土尺地遞訓厄苦惡戾娥眉反棹發寤分界線份子付之一歎幹任光彩耀目孤對電子規重矩疊好情鴻崖禍福倚伏匠戶交縷基礎教育酒掣子戟吻狷狂兩己離合籠照馬嚼環茂林修竹駡市馬辛明告木産請止騎揚州鶴拳鬭騷人墨客賞録省校水心劍說分上蓑笠田坑筒竹頭虱拖漢精脫脂棉甕盎烏嘑五心六意無虞污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