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安靜地;仔細地。《詩·邶風·柏舟》:“靜言思之,不能奮飛。” 毛 傳:“靜,安也。” 餘冠英 注:“靜言,猶靜然,就是仔細地。” 晉 陶潛 《榮木》詩:“靜言孔念,中心悵而。” 宋太宗 《蜀盜平罪己诏》:“近者,盜興畎畝,連陷州城……靜言思之,非民之咎。”
(2).巧飾之言。《楚辭·九辯》“何時俗之工巧兮” 漢 王逸 注:“靜言諓諓,而無信也。”
(3).平靜地陳述。《鬼谷子·權篇》:“靜言者反而于勝。” 陶弘景 注:“靜言者,謂象清浄而陳言。” 唐 白居易 《喜楊六侍禦同宿》詩:“岸幘靜言明月夜,匡牀閑卧落花朝。”
(4).沉靜地思考。《文選·陸機<猛虎行>》:“靜言幽谷底,長嘯高山岑。” 李善 注引《毛詩》:“靜言思之。” 宋 陳亮 《謝留丞相啟》:“靜言叨冒之多,知自吹噓之力。”
“靜言”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其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析:
安靜地思考或仔細地思量
巧飾之言(虛僞、谄媚的話)
平靜地陳述
沉靜地思考
“靜言”的核心意義圍繞“靜”與“言”展開,既可指内在的深思熟慮,也可指外在的語言表達方式。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常見于古典文獻及詩詞創作中。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詩經》《楚辭》等古籍原文。
《靜言》一詞指的是保持安靜,不輕易說話。
《靜言》的部首是日,由丿和一組成,總共五畫。
《靜言》一詞最早出現于《禮記·中庸》一書中,意指不輕易發言,保持沉默或言語謹慎。
《靜言》的繁體字為「靜言」。
在古代,「靜言」的寫法有時被寫作「靜訁」,其中的「讠」是表示言語的意思。
1. 他經常靜言思索,不輕易表達自己的意見。
2. 我們應該學會靜言,傾聽别人的想法。
靜默、靜心、靜觀、靜谧、靜态
沉默、寡言、緘默、默不作聲
開口、言談、發言、表達、溝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