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時所學習的。 宋 曾敏行 《獨醒雜志》卷十:“ 王履道 安中 初學 東坡 書,後仕于 崇 、 觀 、 宣 、 政 間,頗更少習。南渡以來,復還其舊。”
“少習”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少年時所學習的
指人在年少階段積累的知識或技能。例如宋代曾敏行《獨醒雜志》中記載,王履道早年學習蘇轼書法,後因仕途經曆改變風格,但最終回歸少時所學。
學習不足或态度不端正
作為成語使用時,“少習”引申為學習時間或程度不夠,導緻知識水平有限或成績不佳,常用于教育場景中批評學習态度或方法問題。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看相關文獻或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
《少習》是一個成語,指“少學習、少修養”。它表示一個人學習不努力,修養不夠,具有懶惰、懈怠的意思。
成語《少習》由兩個部分組成。其中,“少”字由“小”和“丿”部首組成,它的筆畫數為4;“習”字由“丿”和“㇏”部首組成,它的筆畫數為3。
《少習》一詞最早見于南朝宋柳宗元的《傳習錄·鄉論》:“地方人皆少習。”後來,該詞在文化界廣泛使用。它通過貶義表達了一個人不勤學、不修身的行為。
《少習》的繁體字為「少習」。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少習》在古代可能以「少習」的寫法出現。這個寫法在現代已經轉變為繁體字的形式。
1. 他成績一直不好,因為他總是少習。
2. 要想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就不能少習。
1. 學習、修養、努力、刻苦、自律。
近義詞包括:不用功、無心、松懈、怠惰。
反義詞包括:勤奮、用功、自律、精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