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f an untrained person) be included among a group of experts] 比喻沒有真才實學而占據一定的職位
有幾個飯桶濫竽其間
(1).《韓非子·内儲說上》:“ 齊宣王 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處士 請為王吹竽, 宣王 説之,廪食以數百人。 宣王 死, 湣王 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後以“濫竽”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有時也表示自謙。 南朝 梁簡文帝 《答湘東王和受試詩書》:“使夫懷鼠知慙,濫竽自恥。” 明 張景 《飛丸記·權門狼狽》:“我是曳白菲才,濫竽入金街。”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八:“濫竽作吏,曠職懷慚。”
(2).比喻以劣充優。 郭沫若 《文藝論集·兒童文學之管見》:“審定務求嚴格,凡無藝術價值,不合兒童文學本質者不使濫竽。”
“濫竽”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典故、比喻義及現代應用進行解析:
成語警示人們需提升自身能力,避免虛浮;同時提醒管理者完善考核機制,防止“濫竽”現象。其反義詞為“真才實學”“名副其實”,近義詞包括“魚目混珠”“渾水摸魚”。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故事或例句,可參考《韓非子》原文或現代詞典釋義。
濫竽(làn yú)是一個成語,意為吹奏竽樂不合乎規範,指表面上學習某種技能或藝術,但實際上沒有真正的才能和功力。也可以用來形容某種事物的質量低劣,沒有價值。
濫(làn):左邊為氵(水)部,右邊為監(監視、監獄)部,共9畫。
竽(yú):上面為呂(音律)部,下面為立(站立)部,共11畫。
濫竽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音樂的曲藝演奏中。竽是古代的一種管樂器,一般用于祭祀、宴會等場合。在古代社會,濫竽這個成語最初是用來形容吹奏竽樂不合乎規範的情況。
在繁體字中,濫竽的寫法是「濫竽」。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濫竽以篆書、隸書、楷書的方式呈現。隸書的寫法多數與現代相似,楷書的寫法在某些筆畫上有所變化。
他自稱是個音樂家,但實際上隻是濫竽充數。
這個商品質量太差了,簡直就是濫竽之物。
濫竽病大患、濫竽充數、濫竽充數、濫竽勝管、濫竽充數
應時之竽、宜樂之竽、正士之竽
名不副實、真才實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