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sposition] 性情;性格
跟他处事,可要懂得他的体性
(1).身体。《国语·楚语上》:“且夫制城邑,若体性焉,有首领股肱,至于手拇毛脉,大能掉小,故变而不勤。” 唐 陆龟蒙 《甫里先生传》:“或寒暑得中,体性无事,时乘小舟,设篷席,賫一束书,茶灶、笔牀、钓具,櫂船郎而已。”
(2).禀性。《商君书·错法》:“夫圣人之存体性,不可以易人。” 宋 朱淑真 《青莲花》诗:“浄土移根体性殊,笑他红白费工夫。” 崔璇 《一条裤子》:“你们不知道我这人的体性,我穷,穷的刚强,干净俐索。”
(3).谓体悟真性。《庄子·天地》:“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者,汝将固惊邪?” 成玄英 疏:“悟真性而抱精淳,混嚣尘而游世俗者,固当江海苍生,林藪万物,鸟兽不骇,人岂惊哉!”
“体性”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需结合具体使用场景理解:
本义:禀性与性格
指人的先天禀赋或后天形成的性情特点。如《商君书·错法》提到“圣人之存体性”,强调人的内在特质难以改变。后汉书中“体性谦虚”也用于描述谦逊的性格。
哲学/佛学概念
在佛学中,“体性”指事物的本质属性,认为众生与佛的体性同一无差别,如《俱舍论》以“体性是善”比喻良药的本质特性。道家《庄子·天地》中“体性抱神”则强调体悟真性以超脱世俗。
文学理论术语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体性》提出“体性”指文章风格与作家性情的关系,将风格分为典雅、远奥等八类,认为“各师成心,其异如面”,即文风反映作者个性。
身体与自然状态
早期文献如《国语》用“体性”指代身体结构,如“制城邑若体性”,将城邑规划类比人体构造;唐代陆龟蒙则描述“体性无事”的自然生活状态。
提示:该词需结合上下文辨析具体含义,文学和哲学领域的使用需特别注意专业语境。如需深入探究佛学或文论中的概念,可参考《俱舍论》《文心雕龙》等原典。
"体性"(tǐ xìng)是一个汉语词汇,既有形容词又有名词的用法。它主要指的是身体的特点、机能和性格特征。
根据《新华字典》,"体性"的部首是"⺷"(shīzìhuǐ),它的笔画数是11画。
“体性”一词的来源较为普遍,它搭配使用表示人的身体的“体”字和代表性格、特性的“性”字。在繁体字中,“体性”的写法是「體性」。
在古汉字中,“体性”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在古代,"体"字的写法中常常有左右结构,而"性"字通常书写形式保持不变。
1. 他的体性非常健康,每天做运动。
2. 这个人的体性使他适合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作。
3. 婴儿的体性需要通过合理的饮食来增强。
相关的词语有:体贴、身体、体力、体态、体魄等
近义词:性格、天性、特性、气质
反义词:忽略、无视、不关心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