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治通鑒·唐昭宣帝天祐三年》:“ 全忠 留 魏 半歲, 羅紹威 供億……比去,蓄積為之一空。 紹威 雖去其逼,而 魏 兵自是衰弱。 紹威 悔之,謂人曰:‘合六州四十三縣鐵,不能為此錯也!’” 胡三省 注:“錯,鑢也,鑄為之;又釋錯為誤。 羅 以殺牙兵之誤,取鑄錯為諭。”後以“鐵錯”比喻重大失誤。 宋 文天祥 《鐵錯》詩:“武夫傷鐵錯,達士笑金昏。”
鐵錯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以下三層:
“鐵”指金屬鐵,象征堅硬、不可變;“錯”通“锉”,指锉刀或打磨工具。字面組合指鐵制的锉刀,強調其堅固剛硬、難以更改的特性。此義罕用,多見于古文器具描述。
“鐵錯”作為固定搭配時,典出《資治通鑒·後梁紀》。五代時期,魏博節度使羅紹威為清除軍中割據勢力,引朱溫軍隊入城,事後反被朱溫控制。羅紹威悔歎:
“合六州四十三縣鐵,不能為此錯也!”
此處“錯”雙關锉刀與錯誤,“鐵錯”即指用鐵鑄成的锉刀,隱喻耗費巨大代價造成的無法修正的失誤。此典形成成語“鑄成大錯”,沿用至今。
現代漢語中,“鐵錯”獨立使用較少,多融入成語“鑄成大錯”或“一錯鐵成”。其核心含義為:
因決策失誤或行動不當,導緻難以逆轉的嚴重後果,強調錯誤的根本性與不可逆性。
如:“輕信投資騙局,終成鐵錯,半生積蓄盡失。”
權威參考來源:
“鐵錯”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中文成語,主要用來比喻重大的決策失誤或無法挽回的錯誤,以下是詳細解析:
曆史背景
該詞出自《資治通鑒·唐昭宣帝天祐三年》。唐代末期,魏博節度使羅紹威為鏟除威脅自己的牙兵(親兵),請求朱全忠(後梁太祖)率軍鎮壓。然而此舉導緻魏博軍力衰弱,朱全忠軍隊長期駐紮消耗大量資源,羅紹威事後懊悔道:“合六州四十三縣鐵,不能為此錯也!”意為“即使聚集六州所有的鐵,也鑄不成這樣的大錯”。
雙關含義
“錯”在古漢語中既指“鑪”(打磨金屬的工具),又與“錯誤”同音。羅紹威用“鐵鑄錯”暗喻自己犯下的巨大錯誤,兼具字面與象征意義。
“鐵錯”通過曆史事件将“鐵”的堅硬與“錯誤”的不可逆性結合,生動表達了重大失誤的嚴重性。其典故和雙關手法使其在漢語中成為警示決策慎重的經典隱喻。
砭熨廚役打摞台疊次獨王惡魔芳樽飯飲附和幹結戈殳攻擊行為光面桂花酒豪賊橫屍黃宮婚外戀佳話講辨皦繹齎貸介言蘭單爛攤子烈皇亂真慲觟面團民貴君輕民憂秘書監南嶽年根兒盼念品系籤到淺識竊簪之臣羣分類聚嚷亂然始人情塞維勒的理發師聖海盛美審詳壽對私忌松瓤宋玉速寫圖天鵝梯苔土層脫銷妄圖為魚問諸水濱縣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