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個人的仇怨。《左傳·昭公三年》:“ 叔弓 如 滕 ,葬 滕成公 。 子服椒 為介。及郊,遇 懿伯 之忌, 敬子 不入。 惠伯 曰:‘公事有公利,無私忌。’ 椒 請先入。乃先受館, 敬子 從之。” 杜預 注:“忌,怨也。” 孔穎達 疏:“ 懿伯 是 惠伯 之叔父,為人所殺,及 滕 郊遇 懿伯 之忌,逢其雠也。 敬叔 不入,以禮 惠伯 ,欲使 惠伯 報叔父之讎,殺彼人也。”
(2).私家的忌日。指父母及祖父母、曾祖父母死日。《北史·畢義雲傳》:“﹝又駕幸 晉陽 ﹞四品以下五品以上,令預前一日赴 南都 署表,三品以上,臨日署訖。 義雲 乖例,署表之日索表就家先署,臨日遂稱私忌不來。”《新唐書·盧邁傳》:“将作監 元亘 攝祠,以私忌不聽誓,禦史劾之。”《資治通鑒·唐德宗貞元十二年》:“ 盧邁 得風疾,庚子, 賈耽 私忌,宰相絶班,上遣中使召主書承旨。” 宋 洪邁 《夷堅丁志·西津亭詞》:“今日太守私忌,郡官皆不會集。”
“私忌”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種主要含義:
指因私人恩怨産生的仇恨或矛盾。該釋義源自《左傳·昭公三年》的記載:叔弓出使滕國時,因遇到與懿伯(惠伯的叔父)的私怨,拒絕進入滕國都城。惠伯強調“公事有公利,無私忌”,表明公務不應受私人恩怨影響。
指家族中長輩的逝世紀念日,包括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的去世日期。古代官員若逢私忌日,可暫免公務以示哀悼。例如: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其核心含義圍繞“私人領域”展開,既包含情感矛盾,也涉及家族倫理。
私忌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拆分部首分别是“示”和“心”,總共有9劃。它的拼音是sī jì。
“私忌”一詞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是經典文獻中的詞語。私指的是個人或個别的,忌意為忌諱。私忌一詞意為個人所忌諱的事物或行為。
在繁體字中,私忌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根據古籍《說文解字》,古時的私忌字形為“厶”和“心”的組合。厶是表示隱私、私有之意,心則表示内心、思想。這個字形的發展與演變,最終演變成現代所用的示心結構。
1. 他私忌自己的過去,不願意跟他人談論。
2. 我們應該尊重他人的私忌,不要觸碰他人的底線。
私情、個私、忌諱、維護私忌
禁忌、忌諱、忌諱事物
公開、無忌、不拘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