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間言,離間的話。 漢 王符 《潛夫論·明暗》:“是以當塗之人,恒嫉正直之士,得一介言於君,以矯其邪也。” 汪繼培 箋:“《春秋繁露·楚莊王篇》雲:‘介以一言曰:王者必改制。’按‘介’之言‘間’也。《漢書·杜周》後《欽傳》雲:‘毋使 範雎 之徒得間其説。’”
“介言”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結合搜索結果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介言”指離間的話或挑撥的言論,即通過言語在人際關系中制造隔閡。該詞出自漢代王符的《潛夫論·明暗》,原文提到:“當塗之人,恒嫉正直之士,得一介言於君,以矯其邪也。”。此處“介言”被注解為“間言”,即離間之語。
字義分析
文獻與示例
除《潛夫論》外,宋代詩詞《送梁漕江歸》中也有“介言西事何妨谪”的用法,結合上下文可理解為“直言進谏”或“提出不同意見”,但此處的“介言”可能更偏向中性表達,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使用注意
“介言”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研究古代文獻或詩詞時。其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區分是貶義(離間)還是中性(谏言)。
如需進一步探讨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潛夫論》相關研究或詩詞注解。
介言是一個漢語詞彙,常用作名詞,含義為“作為引子的話語”。它可以用作動詞或名詞。接下來将對這個詞進行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介紹。
介言的拆分部首為“人字旁+言字旁”,總共有9個筆畫。
介言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史記·高祖本紀》中,其原本的含義是在古代禮儀中指前奏的歌詞,用于引領舞曲等。後來,這個詞開始引申為引子、開場白等廣義上的話語。
在繁體字中,介言的寫法為「介言」。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介言的寫法為「䖡言」。
1. 在演講開始之前,他用一句簡單的介言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2. 這篇文章的最後一段是一個精心設計的介言,引導讀者對全文進行思考。
組詞:開場介言、文章介言、詩歌介言
近義詞:開場白、引子、序言
反義詞:總結、結尾、結束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