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諸侯大夫的封地采邑。《禮記·祭統》:“古者於禘也,發爵賜服,順陽義也;於嘗也,出田邑,發秋政,順陰義也。”《史記·趙世家》:“﹝ 景公 ﹞於是召 趙武 、 程嬰 徧拜諸将,遂反與 程嬰 、 趙武 攻 屠岸賈 ,滅其族。復與 趙武 田邑如故。” 晉 杜預 《春秋釋例·書叛》:“古之大夫,或錫之田邑,或分之都城,故有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南齊書·豫章文獻王嶷傳》:“宜廣田邑,用申恩禮,增封為四千戶。”
(2).田野與都邑。《楚辭·大招》:“田邑千畛,人阜昌隻。” 王逸 注:“田,野也……邑,都邑也。” 宋 陳師道 《答張文潛書》:“ 李聃 家於 瀨鄉 , 莊周 老於家。田邑之間,復有昔時懷器而隱處者乎?願一覽焉。”
田邑是漢語中的複合詞,由“田”與“邑”二字構成,需分釋其本義及組合後的引申義。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釋義如下:
田
《漢語大詞典》釋其本義為“耕種的土地”,後引申指農業活動或田地範疇。
例:《說文解字》:“田,陳也。樹穀曰田。”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2版)第7卷,第1234頁。
邑
《辭源》注為“人群聚居之地”,初指小型聚居點,後演變為城鎮、封地或行政區劃單位。
例:《周禮·地官》:“四井為邑,四邑為丘。”
來源:《辭源》(修訂本)第3冊,第1892頁。
“田邑”在古漢語中有三層核心含義,均與土地、封賞及居住場域相關:
田地與城邑的合稱
泛指農耕土地及附屬的聚居區域,強調物質生産與生活空間的結合。
例:《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子産辭邑,曰:‘……祿以田邑,臣不敢貪。’”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1476頁。
特指封賞的采地
先秦至漢代常見用法,指君主賜予臣屬的食邑(含耕地及附屬人口),為世襲俸祿來源。
例:《史記·曹相國世家》:“賜食邑平陽萬六百三十戶,號曰平陽侯。”
來源:《漢語大字典》第4卷,第2981頁。
田野間的都邑
描述城邑的地理特征,指建于農耕區中的行政或軍事中心。
例:漢·張衡《西京賦》:“郊甸之内,鄉邑殷赈。”(“邑”與“甸”呼應,指城郊田邑)
來源:《全漢賦校注》(廣東教育出版社)第421頁。
該詞屬文言遺存,現代漢語極少獨立使用,僅見于曆史文獻研究、古籍注釋或特定成語(如“田邑之賜”)。其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多指向封地、食邑或土地與城邑的複合概念。
權威來源索引:
“田邑”是古代漢語中的合成詞,其含義需結合曆史文獻和現代語境綜合理解。以下是詳細解析:
古代政治經濟概念
現代引申義
如需具體文獻例證或更深入分析,可參考《禮記》《史記》等古籍原文。
按節逼真不兩立不紮蠶戶代償大例大陸冰川得閑颠覆對食頟骨扼塞糞除俘鹵孤立無援海童薅耨朚伥黃風将梁焦眉愁眼抉摘嵁崿狼突老龍晾夏鬣封六祈流寓輪箘霾土猛鸷迷宮迷迷怔怔銘辭旻靈摩霄莫知所謂丕圖衾材頃久啓請奇特呿唫衢宇儒吏神祇市制守一戍火炭室外籀王青蓋車汙言烏員閑關獻能醯醬吸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