俘鹵的意思、俘鹵的詳細解釋
俘鹵的解釋
見“ 俘虜 ”。
詞語分解
- 俘的解釋 俘 ú 打仗時被擒的敵人:俘虜。戰俘。遣俘。 打仗時擒住敵人:俘獲。被俘。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 鹵的解釋 鹵 (鹵滷) ǔ 制鹽時剩下的黑色汁液,味苦有毒。亦稱“鹽鹵”、“苦汁”。 濃汁:鹵汁。鹵面。 用五香鹹水或醬油等濃汁制作食品:鹵蝦。鹵豆腐。 古同“魯”,魯莽。 古同“橹”,大盾。 古同“擄”,掠奪
專業解析
俘鹵(fú lǔ)是漢語中的一個古語詞彙,現多用于書面語或曆史文獻中,其核心含義指戰争中俘獲的敵人及掠奪的物資,具體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義分解
- 俘
本義為“擒獲”“擄掠”,特指在軍事行動中捕獲敵方人員。《說文解字》釋:“俘,軍所獲也。”
- 鹵(通“擄”)
古同“擄”,意為搶奪、劫取,引申為戰争中奪取的財物或人口。
二字組合後,“俘鹵”涵蓋人員俘虜與物資掠奪的雙重含義。
二、權威詞典釋義
-
《漢語大詞典》
定義為:“俘獲;擄掠。亦指被俘獲的人或物。”
例句:
《左傳·宣公二年》:“俘鹵二百人。”
《後漢書·西羌傳》:“驅掠俘鹵,剽奪牛馬。”
-
《辭源》
釋義為:“戰争中擄獲的人口和財物。”強調其軍事掠奪屬性。
三、曆史語境中的使用
該詞多用于描述古代戰争場景,常見于史書典籍:
- 人員俘虜:如《資治通鑒》載:“斬首千餘級,俘鹵甚衆。”
- 物資掠奪:如《宋史·兵志》稱:“入寇邊州,俘鹵畜産。”
四、現代應用與演變
現代漢語中,“俘鹵”已極少使用,被“俘虜”“擄掠”等詞替代,但仍見于曆史研究、古籍翻譯等領域,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參考資料:
-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 商務印書館編輯部.《辭源》(修訂本). 商務印書館, 2015.
- 許慎.《說文解字》. 中華書局, 2013.
- 司馬光.《資治通鑒》. 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俘鹵”是一個較為生僻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 核心定義:根據查字典和滬江線上詞典的權威解釋,“俘鹵”是“俘虜”的異體寫法,指在戰争中被擒獲的人或行為。
- 拆分釋義:
- “俘”:指戰争中抓獲的敵人,或泛指被征服者。
- “鹵”:原指鹽水或調味品,此處引申為“困住、腌制”,比喻被征服者如同被鹽水浸泡般無法逃脫。
2.曆史與文獻用例
- 古代文獻中,“俘鹵”常與“俘擄”混用。例如:
- 《晉書·祖逖傳》提到“幸哉遺黎免俘虜”,《舊五代史》中也有“俘鹵百萬”的描述。
- 清代袁枚《隨園隨筆》中記載:“俘鹵百萬,總集相州,斷六十萬人于漳河”,凸顯其戰争背景下的使用。
3.現代用法與比喻義
- 現代漢語中,該詞已逐漸被“俘虜”取代,主要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
- 比喻延伸:可指“被某種情感、藝術力量征服的人”。例如:小說中描述“被音樂俘虜的聽衆”。
4.注意區分
- 需與提到的“腌制食物”的誤解區分。此解釋缺乏權威來源支持,可能是對字面的錯誤拆分。
在正式場合或現代文本中,建議優先使用“俘虜”;若涉及古籍或文學創作,可酌情使用“俘鹵”以增強曆史感。
别人正在浏覽...
便民房操演長長乘桴浮海愁懑觸處觸目成誦淳風宕子彈铗無魚蝶羽東鳀唔笃多鷃霏娓風披膚寸福壽無疆福應貢篚狗爪子蠱獄涵滌好女兒花候長後善化洪槳葉背澗沚巾箱本基宇賫旨郎官清浪駡梨花鼓凜承六瑞淪晦輪生美除門下掾密耗木符泥多佛大凝慮抛調犬馬之誠喪奪杉松食案受讬書癡樹恩探口而出土窖玩器無轍下場險情寫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