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生出身的吏員。《漢書·朱博傳》:“文學儒吏時有奏記稱説雲雲。”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蟲篇》:“舊言食穀者,部吏所緻,侵漁百姓,則蟲食穀。蟲身黑頭赤,武吏也;頭黑身赤,儒吏也。”
“儒吏”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綜合解釋:
儒吏由“儒”和“吏”組成:
出身背景
儒吏最初指儒生出身的吏員。例如《漢書·朱博傳》提到“文學儒吏”參與政事,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中則用“儒吏”與“武吏”對比,描述官員的不同類型。
職能演變
漢代以後,隨着儒家思想成為官方意識形态,儒生逐漸進入官場,與傳統的“文吏”(以法律文書為專長的吏員)形成互補。儒吏的職責不僅限于行政事務,還需踐行儒家倫理,如倡導仁政、重視教化等。
“儒吏”既是一個描述特定官員類型的詞語,也反映了儒家思想與中國古代官僚制度的深度融合。
《儒吏》是一個漢語詞彙,有着豐富的内涵。它指的是秉持儒家思想并且從事官職的人,既具備儒家學問的修養,又能夠勝任政務管理的能力。這個詞彙中融合了儒家思想和官吏身份的雙重含義。
根據漢字的結構特點,《儒吏》可以拆分為“人”、“爻”、“口”和“彐”四個部首。其中,“人”部首表示人類,所以“儒吏”一詞與人有關;“爻”部首表示“八卦”,象征着道德準則和文化遺産;“口”部首意味着言語和言論的重要性;“彐”部首則表示對人民負責和侍奉的态度。
這個詞彙的總筆畫數為19畫。
《儒吏》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周禮·考工記》中,由此可見其曆史淵源非常久遠。在古代,儒家思想深深影響了中國的政治、教育和文化領域,因此儒學修養和官員的職責常常結合在一起,形成儒吏這一稱謂。
《儒吏》的繁體寫法為「儒吏」。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儒吏也有不同的寫法。例如,可以使用「儒」字的另一種寫法「孺」,意味着孺慕儒家思想和追隨儒者的意願。它與「吏」字結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詞彙。
1. 這個官員既是一位儒者,又是一位具備儒吏素養的政治家。
2. 儒吏應當以仁愛之心為基礎,善治國家。
3. 他的品德高尚,是一位真正的儒吏。
例子:儒學、儒者、儒家、吏治、道德儒風。
儒吏的近義詞包括儒臣、儒官、儒者等詞彙。
儒吏的反義詞可以是無學無行、無道非德等表達相反含義的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