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大業,宏圖。 唐 白居易 《答黃裳<請上尊號表>制》:“朕以薄德,嗣守丕圖,不敢荒寧,以弘理道。”《宋史·禮志十一》:“非臣否德,肇此丕圖,實賴先正儲休,上玄降鑒。” 明 歸有光 《都察院左副都禦史李公行狀》:“公乃獲之山童木遁之時,發天地之藏,助成國家億萬年之丕圖,其勤至矣。”
“丕圖”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現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中,以下為詳細解釋:
指宏大的事業或宏偉的規劃,常與帝王基業、國家治理相關,強調規模宏大且意義深遠。
當代較少使用,但在研究古典文獻、曆史或撰寫文言風格作品時可能涉及。如需更詳細例句或演變脈絡,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權威典籍。
《丕圖》(pī tú)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偉大的圖畫”或“壯麗的景象”。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左邊是“丕”字,右邊是“圖”字。
《丕圖》中的部首是“丿”(編碼為U+4E3F)和“口”(編碼為U+53E3)。其中,“丿”是表示“撇”的字部分,有一劃;“口”是表示“口”的字部分,有二劃。
整個漢字“丕”(pī)有三劃,“圖”(tú)有八劃。因此,《丕圖》這個詞的總筆畫數為十一劃。
《丕圖》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字。其中,“丕”表示“光輝壯麗”,“圖”表示“畫圖表現”。因此,《丕圖》可以指代壯麗的畫作或景象。
在繁體字中,“丕”和“圖”分别是“丕”和“圖”。其中,“丕”的繁體字形比簡體字多一筆;“圖”的繁體字形把“囗”改為了“土”,也多了一筆。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字形和現代略有不同。在古時候,字形更加簡潔,一些筆畫結構也有所變化。舉例而言,古代的“圖”字可以寫成“㙑”。
以下是使用《丕圖》的例句:
他的繪畫作品具有丕圖之美。
遠處山巒交錯,形成了一幅丕圖。
以“丕圖”為部分的組詞有:“丕世”、“丕書”、“丕丕”等。
相近義詞有:華麗、壯美、宏偉等。
與“丕圖”相對的反義詞有:普通、平庸、簡單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