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戍卒在駐地所燃之火。 唐 司空圖 《複安南碑》:“千艘蹙浪, 蘭津 之戍火宵明;萬裡驚塵, 梅嶺 之人煙晝斷。”
“戍火”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戍火”指戍卒(駐守邊疆的士兵)在駐地點燃的篝火或燈火,主要用于軍事防禦或日常生活照明。該詞由“戍”(駐守)和“火”組合而成,強調軍事駐地的火源。
唐代司空圖的《複安南碑》中曾使用該詞:“千艘蹙浪,蘭津之戍火宵明;萬裡驚塵,梅嶺之人煙晝斷。”。此句描繪了邊疆夜間戍火通明、戰事緊張的景象。
古代戍邊士兵常需在邊塞駐守,戍火不僅是夜間照明工具,也可能用于傳遞信號或防禦警戒。這類詞彙常見于描寫戰争、邊塞生活的詩文中,反映古代軍事生活的細節。
現代漢語中,“戍火”已較少使用,主要出現在古籍研究或文學創作中,屬于較為生僻的詞彙。其注音為shù huǒ(拼音)或ㄕㄨˋ ㄏㄨㄛˇ(注音符號)。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複安南碑》原文或相關古代軍事文獻。
《戍火》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下面将為您介紹其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戍火(shù huǒ)指在邊境地區或邊防工事上守衛夜間用的火燈或信號燈。戍火尋根溯源,含有戰争、防禦等意味,是中國古代邊防軍事活動中常見的詞彙。
戍字由“戌”和“火”兩個部分組成。
部首:“戌”(shǔ),部首是指漢字字典中歸類的字的第一個部分。
筆畫:戍字共有5畫。
《戍火》一詞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出現在《戰國策·秦策》中。在古代邊塞戍衛時,士兵需要通過點燃火燭或者焰火來保持警惕。後來,戍火一詞逐漸演變成具有象征意義的詞彙。
《戍火》的繁體字為「戍火」。
古代《說文解字》中的戍字形狀和現代略有不同,其寫法為「扌廴」。扌為手部,廴表示延伸的意思,預示着正義與防衛的力量。
1. 在界山上,戍火燃起,為邊境守衛增添了一份安全感。
2. 在過去的戰争年代,士兵們不顧寒冷,夜夜點亮戍火,保衛家園。
戍火燈、戍火台、戍火樓、戍火崗
烽火、哨火
夜明、歸燈
以上就是關于《戍火》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的介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