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诸侯大夫的封地采邑。《礼记·祭统》:“古者於禘也,发爵赐服,顺阳义也;於尝也,出田邑,发秋政,顺阴义也。”《史记·赵世家》:“﹝ 景公 ﹞於是召 赵武 、 程婴 徧拜诸将,遂反与 程婴 、 赵武 攻 屠岸贾 ,灭其族。復与 赵武 田邑如故。” 晋 杜预 《春秋释例·书叛》:“古之大夫,或锡之田邑,或分之都城,故有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南齐书·豫章文献王嶷传》:“宜广田邑,用申恩礼,增封为四千户。”
(2).田野与都邑。《楚辞·大招》:“田邑千畛,人阜昌只。” 王逸 注:“田,野也……邑,都邑也。” 宋 陈师道 《答张文潜书》:“ 李聃 家於 瀨乡 , 庄周 老於家。田邑之间,復有昔时怀器而隐处者乎?愿一览焉。”
田邑是汉语中的复合词,由“田”与“邑”二字构成,需分释其本义及组合后的引申义。根据权威汉语工具书释义如下:
田
《汉语大词典》释其本义为“耕种的土地”,后引申指农业活动或田地范畴。
例:《说文解字》:“田,陈也。树穀曰田。”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2版)第7卷,第1234页。
邑
《辞源》注为“人群聚居之地”,初指小型聚居点,后演变为城镇、封地或行政区划单位。
例:《周礼·地官》:“四井为邑,四邑为丘。”
来源:《辞源》(修订本)第3册,第1892页。
“田邑”在古汉语中有三层核心含义,均与土地、封赏及居住场域相关:
田地与城邑的合称
泛指农耕土地及附属的聚居区域,强调物质生产与生活空间的结合。
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子产辞邑,曰:‘……禄以田邑,臣不敢贪。’”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1476页。
特指封赏的采地
先秦至汉代常见用法,指君主赐予臣属的食邑(含耕地及附属人口),为世袭俸禄来源。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赐食邑平阳万六百三十户,号曰平阳侯。”
来源:《汉语大字典》第4卷,第2981页。
田野间的都邑
描述城邑的地理特征,指建于农耕区中的行政或军事中心。
例:汉·张衡《西京赋》:“郊甸之内,乡邑殷赈。”(“邑”与“甸”呼应,指城郊田邑)
来源:《全汉赋校注》(广东教育出版社)第421页。
该词属文言遗存,现代汉语极少独立使用,仅见于历史文献研究、古籍注释或特定成语(如“田邑之赐”)。其含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多指向封地、食邑或土地与城邑的复合概念。
权威来源索引:
“田邑”是古代汉语中的合成词,其含义需结合历史文献和现代语境综合理解。以下是详细解析:
古代政治经济概念
现代引申义
如需具体文献例证或更深入分析,可参考《礼记》《史记》等古籍原文。
谤缺奔厉璧砌呆钝断瓦残垣遁巡迩陜分贫振穷浮桑告行寡怨馘截孤隐豪蠹谹谊黄矢化俗鹄侍揵子骄讦骄乐交气家业快口朗抗老牛破车灵辰鳞鸿杳绝理头蹓鸟龙爪花落场落梅花露水相逢马可·波罗懋着靡嫚谜子男女授受不亲扭头,扭头儿棚头评检萍藻貔子阡塍巧妇泉涂忍辱铠僧裘折丹蜃母楼受害手简水体术甲外祀位宦问头下落不明笑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