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袈裟的别名。亦稱“ 田相衣 ”。袈裟多方格形圖案,類水田畦畔縱橫,故名。 唐 白居易 《從龍潭寺至少林寺題贈同遊者》詩:“山屐田衣六七賢,搴芳蹋翠弄潺湲。”參閱 宋 道誠 《釋氏要覽上·法衣田相》。
(2).指僧人。 唐 劉禹錫 《樂天少傅五月長齋廣延缁徒謝絕文友坐成睽間因以戲之》詩:“賓閤田衣占,書堂信鼓鳴。” 宋 梅堯臣 《與夏侯繹張唐民遊蜀岡大明寺》詩:“田衣指白水,此下是 雷塘 。”
“田衣”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主要與佛教文化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名稱由來
袈裟因表面有方格形圖案,形似水田的畦畔縱橫交錯,故被稱為“田衣”或“田相衣”。這一名稱體現了袈裟在形制上的象征意義,也暗含“福田”的佛教理念,即供養僧人可積功德。
文學例證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從龍潭寺至少林寺題贈同遊者》中寫道:“山屐田衣六七賢,搴芳蹋翠弄潺湲”,此處“田衣”即指僧人的袈裟。
部分資料提到“田衣”可能指代古代農人勞作時的樸素衣物,但此解釋在佛教文獻和詩詞用例中較少見,主流含義仍圍繞袈裟與僧人展開。
該詞核心含義與佛教密切相關,既指袈裟的形制特征,也通過借代體現僧人的身份象征。
田衣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田”和“衣”。
“田”是一個獨體字,屬于田字底部,表示農田、田地的意思。
“衣”是另一個單獨的字,是指衣物、衣服的意思。
因此,組合在一起,田衣的意思可以解釋為農田中種植衣服所需作物或者通過農業生産的衣物。
這個詞源于古代農耕社會,古人們把衣服的原料種植在農田裡,然後收獲、加工、制作成衣物,因此稱之為田衣。
在繁體字中,“田衣”的寫法與簡體字一樣,沒有變化。
根據古時漢字的寫法,現代簡化字中的“田”部首是從“地”字旁演化而來的,原先的寫法為“畑”,表示農田。而“衣”則由“衤”演變而來,原本的寫法是“衣服的上半部分”,如今簡化為“衣”。
田衣的一些例句:
1. 他們的衣物都是自己種植的田衣。
2. 她巧手制作的田衣既實用又漂亮。
3. 農民努力種植莊稼,為了來年能夠制作更多的田衣。
一些與田衣相關的詞語:
組詞:田地、衣服、種植、農民
近義詞:農田
反義詞:城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