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聊以生活,無權無勢。《管子·國蓄》:“無壤之有,號有百乘之守,而實無尺壤之用,故謂之託食之君。”《魏書·天象志三》:“明年三月,又誅 晉 豫州 刺史 諸葛長人 ,其君託食而已。”
(2).猶寄食。 宋 歐陽修 《與趙康靖公書》之三:“往時聞 鄆 學可居,所資差厚,可以託食。”
“讬食”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聊以生活,無權無勢”
該釋義強調依附他人維持生計,缺乏獨立地位。例如《管子·國蓄》提到“託食之君”,指雖名義上有封地,但實際無實權,需依附他人生存;《魏書·天象志三》中“其君託食而已”亦形容君主被架空權力,僅存虛名。
“寄食”
即依附他人生活,與“寄人籬下”含義相近。如“諱食解衣”“推食食我”等成語均體現被動接受供養的狀态。
補充說明:
“讬”是“托”的異體字,現代漢語中多寫作“托食”。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現代使用較少,近義詞如“寄居”“依附”等。相關成語“烘雲讬月”“攀龍讬鳳”中的“讬”多表依托、借助之意,與“讬食”的語境略有差異。建議結合具體古籍原文進一步理解其用法。
讬食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飲食”。該詞使用時帶有一定的書面或正式語氣,比較少在口語中出現。
讬食的拆分部首是言(讠)和食(食),分别位于左邊和右下方。讬食的總筆畫數為22劃。
讬食源自古代漢語,最早出現于《文選·杜預·傳送籌帷帻辭》:“胡貧巫蛇,讬食故墟。”在繁體字中,讬可以寫作託,而食保持不變。
在古代,讬食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比如,讬字的舊寫形式是託,食字的舊寫形式是飠。
1. 為了健康,我們要注意讬食的營養均衡。
2. 在節日裡,人們常常用美食來讬食。
讬食可以與其他漢字組合成各種有關飲食的詞彙,例如:
近義詞:飲食、進食
反義詞:禁食、節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