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酒面上的浮沫。 唐 李賀 《送秦光祿北征》詩:“清蘇和碎蟻,紫膩卷浮杯。” 王琦 彙解:“碎蟻,酒初開時,面有浮花,狀若蟻然。”
關于“碎蟻”的詳細解釋如下:
“碎蟻”是一個漢語詞彙,讀作suì yǐ,原指新酒表面漂浮的細碎浮沫。這一解釋來源于古代詩文及權威詞典,如唐代李賀在《送秦光祿北征》中寫道:“清蘇和碎蟻,紫膩卷浮杯”。詩中“碎蟻”形容酒初開時浮沫如螞蟻般細碎的狀态。
浮沫的具象化
部分典籍(如漢典、滬江詞典)進一步解釋,“碎蟻”通過比喻将浮沫與螞蟻的形态關聯,突顯其細小、密集的特點。
成語化的争議
有低權威來源(如)提出“碎蟻”作為成語,表示“力量微弱,無法對抗強敵”。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與“蚍蜉撼樹”等成語混淆,需謹慎采信。
該詞多用于文學描寫,常見于古典詩詞或釀造相關的文本中。例如描述釀酒過程時,可借“碎蟻”增添意境,如:“新醅初啟,碎蟻浮香”。
提示:若需了解更完整的釋義或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李賀詩集的注解。
- 碎蟻(suì yǐ)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将螞蟻摧毀、粉碎、殺死。這個詞由兩個部分組成,第一個部分“碎”是一個形聲字,由石和卆組成。而第二個部分“蟻”是一個象形字,表示螞蟻。
-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寓言故事《列子·湯問》中。故事描述了湯武王問徐無鬼,為什麼螞蟻可以攻破山塊。徐無鬼回答說:“螞蟻聚集成群,攻擊山塊,就像石頭碎成沙子一樣。”而“碎蟻”一詞也由此得名。
- 在繁體字中,“碎蟻”為碎蟻。其中,“蟻”是繁體字中的蟻字。它包含了石和毛這兩個部首,表示螞蟻。
- 古時候,漢字寫法有一些差異。在古漢字中,碎蟻的寫法與現代漢字的寫法略有不同。古漢字寫法中,“碎”字的右邊由丩字旁代替了卆字形态,“蟻”字的寫法則是由蟲字旁加上毛字旁組成。
- 這個成語用于形容毀滅力量的微小卻具有殺傷力的效果。例如,在戰争中,士兵可以利用碎蟻的策略對付敵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用“碎蟻”來比喻處理問題時,采取微小而有效的方法。
- 組詞:碎石、碎骨、碎肉等。
- 近義詞:拆蟻、滅螞。
- 反義詞:助蟻、養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