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家提出的薄葬主張。 戰國 時, 墨子 深以儒家厚葬為非,認為:“桐棺三寸,足以朽體;衣衾三領,足以覆惡;以及其葬也,下毋及泉,上毋通臭;壟若參耕之畝則止矣。”參閱《墨子·節葬下》。
“節葬”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節葬”是戰國時期墨家學派提出的薄葬主張,由墨子倡導,反對儒家厚葬習俗。核心觀點包括:
作為成語使用時,“節葬”可形容喪葬儀式從簡或個人生活節儉,例如:
需注意《左傳》中關于“節葬”的記載可能存在混淆,其思想起源應以墨家典籍《墨子》為準。這一概念在現代仍被用于倡導移風易俗和綠色殡葬。
《節葬》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節”是部首,而“葬”則是實義部分。這個詞語來源于中國傳統文化,用來描述對逝者進行節制和規範的葬禮儀式。
根據漢字的部首和筆畫,我們可以拆分《節葬》這個詞語。其中,“節”的部首是“艸”,該字共有4個筆畫;“葬”的部首是“艸”,該字共有14個筆畫。
《節葬》的繁體字為「節葬」。
在古代文字發展的過程中,由于演變和變遷,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而《節葬》這個詞在古時候的寫法與現代相同。
以下是幾個使用《節葬》這個詞語的例句:
由于「節葬」這個詞語本身已經是一個合成詞,因此不易在詞義上與其他詞語組合。但可以使用它作為一個整體,與其他字詞搭配使用,例如「節葬樂」、「節葬禮儀」等。
《節葬》是一個比較特定的詞語,沒有一個固定的近義詞或反義詞可以與之對應。但可以從不同方面理解該詞語,例如在對待葬禮的态度上,莊重、規範可以視為近義詞,而草率、不給予重視可以作為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