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钤識的意思、钤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钤識的解釋

打上印記。《清史稿·後妃傳·文宗顯皇後》:“閲定,兩太後以 文宗 賜 同道堂 小璽鈐識,仍以上旨頒示。”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钤識”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1. 基本含義
    “钤識”指“打上印記”,常用于描述在文件、器物等物品上加蓋印章的行為。例如《清史稿》中記載,兩太後曾用“同道堂”小玺钤識文書,以示權威。

  2. 詞源分解

    • 钤(qián):本義為農具,後引申為印章(如“钤記”),作動詞時表示蓋印。
    • 識(shí):此處指标記、印記,強調通過印章留下标識。
  3. 曆史用例
    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如清代官方文書的用印流程中,钤識既是認證手段,也體現權力歸屬。

  4. 綜合說明
    結合字義與用例,“钤識”不僅指物理的蓋章動作,還隱含對文件真實性和權威性的确認,常見于曆史、文化或文書管理相關語境中。

網絡擴展解釋二

钤識的意思

钤識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印鑒和簽名。這個詞語常常用來表示公文文件上蓋有官方的騎縫印章或個人簽名的标志。

拆分部首和筆畫

钤識這個漢字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左邊是钅(金字旁),右邊是讠(言字旁)。它總共有11個筆畫。

來源

钤識的字義源自古代印章的用法。在古代,大臣或官員使用銅、鐵等材料制作印章,用以蓋在公文或封皮上,并标志自己的身份和權威。

繁體

在繁體字中,钤識被寫作「釧識」。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钤識的寫法與現在相比稍有不同。它的舊字體寫作「鉛識」,字形上有一些變化,但詞義與現代漢字相同。

例句

1. 他用自己的钤識蓋在了合同上,表示同意。

2. 這份文件缺乏官方的钤識,不具備法律效力。

組詞

钤章、識别、印鑒、簽名、籤署。

近義詞

印章、圖章、籤字。

反義詞

無印、無籤、不識。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