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天人感應的意思、天人感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天人感應的解釋

中國 哲學中關于天人關系的一種唯心主義學說。指天意與人事的交感相應。認為天能幹預人事,預示災祥,人的行為也能感應上天。 漢 儒 董仲舒 在答 武帝 策問中作了具體闡述。 明 宋濂 《<徐敬授文集>序》:“凡存心養性之理,窮神知化之方,天人感應之機,治忽存亡之候,莫不畢書之。” 清 馮桂芬 《<太上感應篇圖說>序》:“儒者不談果報,而天人感應之理具載於經。”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天人感應是中國古代哲學與倫理學中的重要概念,指天(自然)與人之間存在相互影響、相互感應的關系。這一思想最早可追溯至《尚書·洪範》中“天人之際”的論述,至漢代經學家董仲舒系統化發展為“天人感應”理論,認為人間政事善惡會通過自然現象顯現,如《春秋繁露·同類相動》提到“美事召美類,惡事召惡類”。

其核心内涵包含三方面:

  1. 天道人道相通:人類行為尤其是君主德行會影響自然運行,《史記·天官書》記載“日變修德,月變省刑”即體現此觀點;
  2. 災異譴告說:自然災害被視為天對人間過失的警示,《漢書·五行志》中“災異者,天地之戒也”為典型例證;
  3. 祥瑞符應說:政治清明時會出現麒麟、甘露等祥瑞征兆,見于《禮記·中庸》“國家将興,必有祯祥”。

該理論在《漢語大詞典》中被定義為“天意與人事的交感相應”,強調其具有倫理規訓與政治解釋的雙重功能。現代學者如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中指出,這一學說将宇宙論與道德論結合,構成漢代意識形态的哲學基礎。

網絡擴展解釋

“天人感應”是中國古代哲學中關于天人關系的核心理論之一,屬于唯心主義學說。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天人感應”指天意與人事的交感相應,認為天能幹預人事(如預示災祥),人的行為也能感應上天。其核心在于“天人同類相通,相互影響”。

二、哲學基礎與曆史發展

  1. 起源:最早文字記載見于《尚書·洪範》,提出“人身為一小宇宙”的觀點。
  2. 成熟階段:漢代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系統闡述,将自然現象(如日食、洪水)與帝王德行關聯,形成“災異譴告”理論。
  3. 延伸應用:道教進一步發展為“天人合一”思想,如《道德經》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三、核心觀點

  1. 雙向互動
    • 天影響人:通過災異(地震、幹旱)或祥瑞(風調雨順)傳達天意。
    • 人感應天:君主施仁政則天降祥瑞,暴政則天現災異警示。
  2. 同源同構
    認為人體是小宇宙,與天地大宇宙結構相通,如道教“天中有地,地中有天,人中有天地”。

四、作用與影響

五、學派差異

學派 側重點 代表文獻
儒家 帝王德行與天象關聯 董仲舒《天人三策》
道教 人體與自然宇宙的微觀對應 《道德經》
墨家 天志明鬼的宗教化诠釋 《墨子》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事件或經典案例,可參考《漢書·五行志》等文獻記載的災異事件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安否百下百着北緯裁人車器尺頭寸補得桂底帳惡貫滿盈洱水法仗感慙藁草怪念頭廣崇桂髓椒漿函崤澴流渾然嘉功激昂慷慨賤恙忌妬警勉禁語盡忠揪出即席發言可傷口噤寬平覽核楞頭貨淩持隆豺籠莺蘆子鹵族履足差肩霾藏秘固鳥耘盤腿撲落秦娥傾屬屈讓如虎得翼三把刀社翁雨賒遙食牀時哲素祇田農頑薄誣逮香波心非巷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