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安抑或不安,吉還是兇。《禮記·文王世子》:“ 文王 之為世子,朝於王 季 日三。雞初鳴而衣服,至於寝門外,問内豎之禦者曰:‘今日安否何如?’” 唐 韓愈 《順宗實錄四》:“使君何罪,某奉命來候安否耳。”《醒世恒言·獨孤生歸途鬧夢》:“﹝ 白氏 ﹞想起丈夫經由彼處,必多驚恐。别後杳無書信,知道安否如何?”
“安否”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是否平安”,常用于表達對他人安全或健康狀況的關切。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
核心釋義
指人或事物是否處于安全、無危險的狀态,或詢問身體健康狀況。例如《禮記·文王世子》中記載的“今日安否何如?”,即通過詢問确認對方安危。
延伸場景
現代多用于書信、問候中表達關心,如詩句“千裡試問平安否,且把思念遙相寄”。
文獻記載
最早可追溯至周代禮制,《禮記》記載周文王每日三次向父親問安的情節,體現古代對“安否”的重視。唐代韓愈《順宗實錄》中“某奉命來候安否”進一步強化其作為禮節性問候的用法。
文化演變
從最初的貴族禮儀逐漸泛化為日常問候,尤其在戰亂、災害等背景下,成為确認親友安危的常用語。
在日語中,“安否(あんぴ)”同樣表示“是否平安”,常見于地震等災害後的确認場景,如“安否確認メール”(安全确認郵件)。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法,可參考的《禮記》及韓愈文獻解析。
安否是一個常用的詞語,用來表示人們的安全和平安的狀況,特别是在災難、戰争或危險情況下。它用來詢問他人的情況或者自己來反思自身的安全狀況。
安否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宀(mián)部首,右邊是弗部首。它總共有8個筆畫。
安否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周禮·本記》和《禮記·禮運》等典籍中。起初,安是人名,并有“安室”或“安子”的說法。後來,安的含義逐漸轉變為“平安、安全”。目前,安否已成為一個常用的詞彙,用以詢問他人或自我反思當前的安全狀況。
繁體字中的安否保持了簡體字的形狀不變。
在古代,安也被寫作安,否被寫作否。其字形與現代基本相似,隻是稍有變化。
1. 他們已經成功地逃離了火災,目前的安否如何?
2. 在地震發生後,親朋好友都在關心我的安否。
組詞:平安、安全、安心
近義詞:平安、安全、無事
反義詞:危險、不安、動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