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桂的意思、得桂的詳細解釋
得桂的解釋
《晉書·郤詵傳》:“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 崑山 之片玉。”後因以“得桂”謂科舉及第。 唐 李端 《送楊臯擢第歸江東》詩:“試才初得桂,泊渚肯傷蘋。” 前蜀 貫休 《贈方幹》詩:“弟子已得桂,先生猶灌園。” 宋 梅堯臣 《重送祖擇之北使》詩:“文章世德已能傳,得桂高枝二十年。”參見“ 折桂 ”。
詞語分解
- 得的解釋 得 é 獲取,接受:得到。得失。得益。得空(恘 )。得便。得力。得濟。心得。 適合:得勁。得當(刵 )。得法。得體。 滿意:得意。揚揚自得。 完成,實現:飯得了。得逞。得志(多指滿足名利的欲望)。 可
- 桂的解釋 桂 ì 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别稱:桂劇。桂系軍閥。 〔桂花〕常綠小喬木或灌木,葉橢圓形,開白色或暗黃色小花,有特殊的香氣,供觀賞,亦可做香料,通稱“木犀”;簡稱“桂”,如“金桂”,“桂子飄香”、“桂輪
網絡擴展解釋
“得桂”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成語,主要含義與科舉及第或獲得榮譽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得桂”字面意為“獲得桂冠”,其中“桂”指代桂冠,是古代帝王加冕或文人榮譽的象征。其核心意義延伸為取得功名、科舉中第,尤其在唐代以後多用于形容學子通過科舉考試獲得功名。
2.典故來源
這一成語出自《晉書·郄诜傳》。郄诜在科舉考試中奪得頭名,自稱“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以桂枝比喻自身才華出衆,後“得桂”逐漸成為科舉及第的代稱。
3.文學應用
- 唐代詩詞:如李端《送楊臯擢第歸江東》中“試才初得桂”,祝賀友人科舉成功。
- 宋代詩文:梅堯臣在贈别詩中提到“得桂高枝二十年”,強調功名成就的延續性。
4.現代引申
除曆史語境外,現代也可用于比喻取得顯著成就或榮譽,例如比賽中奪冠(如提到“扮裝皇後”選拔案例)。
5.注意事項
- 該詞多用于書面或正式場合,日常口語較少使用。
- 部分網絡釋義(如、5)存在重複或簡化,建議以權威文獻(如《晉書》、唐代詩詞)為準。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得桂(dé guì)這個詞是指在比賽或考試中獲得第一名,取得勝利或成就。它的拆分部首是「得」和「桂」,其中「得」是動詞,表示獲得或取得;而「桂」是「木」的底部加上「圭」,意為桂樹,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樹種,也有菜名為桂魚。得桂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文化中的科舉制度,參加科舉考試的人需通過層層考試獲得桂冠以示成功。得桂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得桂」。在古時候,得桂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在古代文獻中,常用的表達方式有「得冠」或「得首」等。以下是一個例句:他在比賽中發揮出色,最終得桂。
與得桂相關的組詞有:獲桂(huò guì,指獲得桂冠);得冠(dé guàn,指獲得第一名);取勝(qǔ shèng,指獲得勝利)。
近義詞有:得魁(dé kuí,指名列第一);奪冠(duó guàn,指獲得冠軍)。
反義詞有:失利(shī lì,指失敗);落選(luò xuǎn,指沒有被選中)。
希望以上回答對你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