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噤的意思、口噤的詳細解釋
口噤的解釋
口緊閉。 漢 張仲景 《傷寒論·太陽病上》:“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脈皆至,大煩而口噤不能言。” 唐 杜甫 《後苦寒行》之一:“玄猿口噤不能嘯,白鵠翅垂眼流血。” 明 李贽 《孔明為後主寫申韓管子六韬》:“ 劉禪 之病,牙關緊閉,口噤不開,無所用藥者也。”
詞語分解
- 口的解釋 口 ǒ 人和動物吃東西和發聲的器官(亦稱“嘴”):口腔。口才。口齒。口若懸河。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口。 出入通過的地方:門口。港口。 特指中國長城的某些關口(多用作地名):古北口。喜峰口。 破裂的
- 噤的解釋 噤 ì 閉口不說話:噤口。噤聲。噤若寒蟬。 因寒冷而咬緊牙關或牙齒打戰:噤戰。寒噤。 筆畫數:; 部首:口;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口噤”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因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一、醫學症狀(核心含義)
指牙關緊閉、口不能張開的症狀,常見于中醫病症描述。
- 病因與表現:
- 多因風寒濕邪侵襲經絡、肝風内動、氣血瘀滞或痰氣郁結導緻筋脈閉阻。
- 典型表現為牙關咬定難開,甚至伴隨四肢抽搐或意識障礙,如中風、痙病(破傷風)等。
- 分類與别稱:
- 根據病因不同,古代文獻中稱為“風口噤”“中風口噤”“噤風”等。
- 需與“唇緊”(嘴唇緊繃但牙關可開)區分。
二、文學比喻(引申義)
形容因恐懼、擔憂等情緒而沉默不語的狀态。
- 例句:唐代杜甫《後苦寒行》中“玄猿口噤不能嘯”,以猿猴因寒冷無法鳴叫,隱喻環境壓抑下的沉默。
三、使用場景
- 醫學領域:用于描述疾病症狀,如《金匮要略》記載“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
- 文學表達:借生理症狀比喻心理或社會壓力下的緘默。
附:詞源解析
- “噤”本義為閉口(《說文解字》),引申為因寒冷或恐懼而說不出話。
- 英文對應術語為“lockjaw”(牙關緊閉症)。
如需進一步了解中醫治療或具體病例,可參考醫學專業文獻或咨詢中醫師。
網絡擴展解釋二
口噤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口和噤。口是指嘴巴的形狀,表示與嘴巴相關的概念;噤是指停止說話或閉住嘴巴。噤的拆分部首是口和武。噤的筆畫數是10。
《口噤》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古代,人們對于口噤的概念多指禁止說話或沉默不語。在古代官場、禮節之間,人們經常使用口噤來表達對某種行為的禁止或制止。如《封禅書》中有“口噤萬歲”之說,意為應當保持沉默莊重。
除了簡體字的“口噤”外,繁體字中是“口閉”。相對于簡體字的直線筆畫,繁體字的“閉”在結構上更加複雜,體現了繁體字的獨特之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與現代簡化字相比,書寫形式較為繁複。例如,古代的“口”字在字形上更接近于一個真實的嘴巴形狀,呈現出弓形,而不是現代簡化字中的方形。古時字體書寫流利而典雅,展示了古人對于字體美感的追求。
以下是一些關于“口噤”的例句:
1. 在會議上,領導要求大家口噤不得洩露任何機密信息。
2. 學生們面對考試時都保持了口噤的狀态,不敢交頭接耳。
3. 在父母的嚴厲教育下,孩子們口噤不敢說出任何不恭敬的話語。
除了“口噤”外,還有一些與之相關的詞語。例如,“閉口”表示閉上嘴巴,處于沉默狀态;“緘默”表示不言語或保持沉默;“默不作聲”表示不說話或不發表意見。
與口噤相反的詞語是“開口”,意為開始說話或開啟嘴巴。
總之,口噤一詞源自于古代漢語,表示禁止說話或閉住嘴巴的狀态。在現代漢語中,口噤常常用來形容人們沉默不語或保持沉靜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