鹵族的意思、鹵族的詳細解釋
鹵族的解釋
[halogen family;haloid] 鹵素
詳細解釋
即鹵素。參見“ 鹵素 ”。
詞語分解
- 鹵的解釋 鹵 (鹵滷) ǔ 制鹽時剩下的黑色汁液,味苦有毒。亦稱“鹽鹵”、“苦汁”。 濃汁:鹵汁。鹵面。 用五香鹹水或醬油等濃汁制作食品:鹵蝦。鹵豆腐。 古同“魯”,魯莽。 古同“橹”,大盾。 古同“擄”,掠奪
- 族的解釋 族 ú 親屬,泛指同姓之親:族規。族長。家族。 指具有共同起源和共同遺傳特征的人群:種族。 指在曆史上形成的人群的穩定共同體,他們有共同的語言、經濟生活以及表現于共同文化上的心理素質:民族。 聚居而有
專業解析
鹵族(lǔzú)是化學術語中指元素周期表中第ⅦA族(17族)元素的統稱,包括氟(F)、氯(Cl)、溴(Br)、碘(I)、砹(At)和鿬(Ts)。該名稱源于其元素易與金屬形成鹽(古代稱“鹵”)的共性特征,體現了漢語構詞中“以性質定名”的科學邏輯。
一、核心定義與詞源
-
字義溯源
“鹵”在古漢語中指天然鹽或鹽堿地,《說文解字》釋為“西方堿地也”,引申指鹽類物質;“族”表示類别。現代化學借用“鹵族”描述這組性質相似的元素,因其最典型化合物(如氯化鈉)均為鹽類。
-
化學特性定義
鹵族元素原子最外層均有7個電子,易獲得1個電子形成穩定陰離子(鹵離子X⁻),故稱鹵素(halogen,希臘語“成鹽者”)。其單質在常溫下呈氣态(F₂、Cl₂)、液态(Br₂)或固态(I₂),具有強氧化性、毒性和刺激性氣味。
二、性質與常見化合物
-
物理化學性質遞變
隨原子序數增加:單質顔色加深(氟無色→碘紫黑),熔沸點升高,氧化性減弱(氟最強)。與水反應活性遞減:氟劇烈爆炸,碘僅微溶。
-
代表性鹽類化合物
- 氟化物:螢石(CaF₂)、冰晶石(Na₃AlF₆)
- 氯化物:食鹽(NaCl)、鉀鹽(KCl)
- 溴化物/碘化物:溴化銀(AgBr感光材料)、碘化鉀(KI醫藥)
這些化合物在自然界以鹽礦、海水等形式存在。
三、應用領域
鹵族化合物廣泛應用于:
- 工業:氯堿工業制消毒劑、塑料(PVC)
- 醫藥:含氟藥物(如氟西汀)、含碘造影劑
- 材料:氟樹脂(特氟龍)、溴系阻燃劑
- 農業:含氯農藥(如DDT,現受限)、碘伏消毒劑
權威參考資料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 中國化學會.《化學術語》. 科學出版社, 2017.
- 周公度.《化學詞典》. 化學工業出版社, 2011.
網絡擴展解釋
鹵族(又稱鹵素族)是化學元素周期表中的第17族(VIIA族),主要包括氟(F)、氯(Cl)、溴(Br)、碘(I)、砹(At)和石田(Ts)六種元素。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與組成
鹵族元素因其易形成鹽類而得名,英文名“halogen”源自希臘語“halos”(鹽)和“gennan”(形成),中文“鹵”則與鹽堿地相關。它們的原子最外層有7個電子,易獲得一個電子形成穩定結構,因此具有強氧化性。
2.物理性質
- 狀态與顔色:隨原子量增大,單質狀态從氣态(F₂、Cl₂)→液态(Br₂)→固态(I₂、At),顔色由淺黃(F₂)→黃綠(Cl₂)→紅棕(Br₂)→紫黑(I₂)逐漸加深。
- 熔沸點與密度:隨分子量增加,分子間色散力增強,熔沸點、密度遞增。
3.化學性質
- 強氧化性:氟的氧化性最強,能與幾乎所有金屬和非金屬直接反應。
- 與氫、水反應:與氫氣生成鹵化氫(如HCl);與水反應生成氫鹵酸和次鹵酸(氟例外,與水劇烈反應生成HF和O₂)。
4.存在形式與用途
- 存在形式:自然界中多以鹽類存在(如NaCl)。
- 應用:氯用于消毒,氟用于制冷劑,溴用于阻燃劑,碘用于醫藥,鹵素化合物還用于聚合物材料、制冷劑等。
5.補充說明
- 砹(At)與石田(Ts):砹為放射性元素,石田(Ts)是人工合成元素,屬于超重元素。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搜狗百科、漢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哀感中年礙手安下剝戮卑孼鄙介并合篦頭待诏不經懷草玄扯鈴徹曙持正不撓邨店大猶煩聒酚醛塑料腐竹呱呱墜地海軍呢和鄰黃檗宗镮銅晦誦胡言亂道疆毅積沉截發留賓靜若處子,動若脫兔禁陌九夜口水口頭文學棱磳量入為出妙材末略牛頭馬面逆轉般逸飄墜樸拙搶拍跷辮子輕財仗義青妓濡肉散艙上棟下宇石眼帥厲輸入庶子歲時素飱天黥跳音無倒斷消溶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