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hake off]∶落;落下
(2) [loose]∶散亂
(1).摔落;跌落。 唐 姚合 《天竺寺殿前立石》詩:“補天殘後 女媧 抛,撲落禪門壓地坳。” 前蜀 貫休 《夜夜曲》:“孤煙耿耿征婦勞,更深撲落金錯刀。”
(2).隕落。喻喪生。 唐 鄭遨 《哭張道古》詩:“曾陳章疏忤 照皇 ,撲落西南事可傷。”
(3).英語plug的音譯。電器插座。 魯迅 《書信集·至姚克》:“譬如要寫裝電燈,新文學家就有許多名詞--花線、撲落、開關--寫不出來。” 茅盾 《革新<小說月報>的前後》:“房内除吊燈外,還裝了個‘撲落’,這是預備用台燈或電風扇的。”
(4).象聲詞。形容物體落地聲。《花月痕》第四一回:“撲落一聲, 秋痕 竟跌下去!”
“撲落”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以下是詳細解釋:
摔落/跌落
指物體突然從高處落下。如唐代姚合《天竺寺殿前立石》中“撲落禪門壓地坳”,形容石頭墜落的情景。
例句:南唐成彥雄《寒夜吟》“滿窗撲落銀蟾影”,描繪月光灑落的動态。
隕落(喻指喪生)
用于比喻人或事物的消亡。如唐代鄭遨《哭張道古》“撲落西南事可傷”,暗指張道古遭遇不幸。
電器插座(音譯自英語“plug”)
近代文學中借音譯指代插座。魯迅書信中提到“花線、撲落、開關”,茅盾作品中也使用此詞。
象聲詞
模拟物體落地聲。如清代小說《花月痕》“撲落一聲,秋痕竟跌下去”。
“撲落”在古詩詞中多形容自然動态(如月光、物體墜落),近代衍生出音譯義項,現代使用較少。如需更詳細例證,可參考唐代姚合、貫休及魯迅相關作品。
《撲落》是一個動詞,意思是用力擊落或使墜落。
該詞的拆分部首為扌(手部偏旁),旁邊的小口旁(又稱為撇嘴)是“屬于”鍵盤上按鈕的形狀,表示與手相關的動作。
《撲落》的筆畫數為7畫。
《撲落》一詞源于漢語,沒有特定的故事來解釋它的來源。
在繁體字中,《撲落》的寫法為「撲落」。
在古代使用繁體字的時候,漢字《撲落》的寫法與現代繁體字相同,即「撲落」。
1. 他迅猛地撲落在地面上。
2. 雨點撲落在湖面上,濺起了一片漣漪。
3. 這隻小鳥撲落在窗台上,引起了我注意。
撲倒、撲向、撲騰、撲擊、落下、落地
摔落、擊落、倒下、跌落、隕落
起飛、升空、攀登、上升、升起
【别人正在浏覽】